特輯

三位一體的魔術方塊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OMA) STEDEBOUW B.V / Ole Scheeren (Rem Koolhaas and Ole Scheeren)(荷蘭)
共同投標者: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姚仁喜建築師(中華民國)

Joint Tender Member: Artech Architects / Kris Yao Nationality: Taiwan, R.O.C.

 

當今,越來越多激進的建築將形式甚至表皮視為問題之所在。判斷規模龐大的,具備潛能的工程的標準是它們的外觀—— 是它們看上去如何,而並非它們的績效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在過去的五年中,全世界都目睹了演藝(文化)中心建築的激增,它們之間似乎達成了不可思議的共識,在某種程度上都建議了同樣一種組合;幾乎所有已實現的案例都是由大觀眾廳(2000席),中型劇場(1500席),以及一個黑盒子(多形式劇場)構成。現代的表面形式偽裝了陳舊的劇場類型,劇院本身的格局仍然是基於19世紀的形式(包括其中的象徵意義;樓座包廂成為社會階層的證明)。然而,即便劇場建築的核心元素—舞台、鏡框、觀眾廳—已經存在了3000多年,但這不能成為忽視20世紀相關的技術變革,忘記對創新的嘗試而造成劇場建築停滯不前的藉口。
劇場的科技成分通常被隱藏在舞台塔中。在極高電腦化的輔助下,它們能夠達到的效果令人瞠目結舌,而同時表演行為所需的基礎設施也越來越精密尖端。賦予每個劇場各自的特質當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不將這些科技成分集中起來納入一個具有戲劇性潛能的關鍵體量中似乎是種資源浪費。在一個「超級舞台塔」中,通過定位和定向調整,每個劇場各自的要求得到滿足,與此同時,科技元素和活動空間可以相互結合,創造全新的戲劇化可能性。在形式上,強有力的技術核心體量與感性的觀眾廳相互依存並對接,提供了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上的標誌,同時也成為一個新穎且理性的象徵。
Copyright TWArchitect Magazine 建築師雜誌社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