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

Maidan-Padang-Bay: reinventions of urban fields in Singapore
/ By Lai Chee-Kien / Translation by C.J.Anderson Wu

Such projects may thus be argued as processes of a gradual distancing from or instrumentally subverting these prior colonial forms, to construe the post-war national or in time, the post-national as different from「national.」



新加坡都市空間再造:廣場、綠地、海灣
文.圖/賴啟健 翻譯/吳介禎

這一類型的規劃項目被認為是逐漸或有系統地遠離殖民形式,在戰後建立國家意識,甚至不同於傳統國家意識的後國家民族意識。

東南亞都市大多在殖民政府離去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還殘留著殖民政府在都市規劃上的宰制。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歐洲殖民君主徹底改變了這些都市原有的街道型式,以配合其經濟結構。例如印尼巴塔維亞(Batavia)–也就是今天的雅加達–刻劃著荷蘭都市遺留的運河系統。本文討論英國殖民政府所決定的新加坡都市空間,和它後期的演變。
如同英國學教授羅伯特.洪(Robert Home)所指出的,廣場是英國自十七世紀以來對殖民地規劃標準「宏大模範」(Grand Model)的八種要素之一。被整合在格狀系統的廣場「代表殖民君主國在蠻夷之地導入秩序的成就」。這個規劃模範來自於英國在其他殖民地的經驗,例如美國的薩凡納(Savannah)與查爾斯頓(Charleston),以及澳洲的阿德雷德。為了建立該城,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與植被等自然地景被翻轉。
Copyright TWArchitect Magazine 建築師雜誌社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