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年輕世代






文/林志崧

  當期目錄

編者的話
28 年輕世代
/林志崧

建築新聞
30 臺灣建築新聞
38 國際建築新聞

作品
46 寒舍艾麗酒店
/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52 親家T3商辦大樓
/黃郁文建築師事務所
58 將捷集團捷九總部辦公大樓
/林長勳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林貴榮建築師事務所+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64 上海麗嬰房總部辦公大樓
/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70 東莞台商大樓
/劉偉彥、許榮江建築師事務所 +
 上海雅門建築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特輯─建築教育與職業環境
78 建築專業教育
文/畢光建
84 邁向反省思辨與務實創新的建築教育
  書寫東海建築「教學事業體」發展策略
文/邱浩修
90 跨越世代
  談成大建築教育的改革與實踐
文/鄭泰昇
96 建築人的養成
  學校與事務所訓練的分際
文/梁銘剛

《JAKOB+MACFARLANE》
《作品》
102 橘色立方體
106 法國當代藝術中心
110 巴黎托塔大廈改裝擴建
《專訪》
114 數字與自然
  訪Brendan Macfarlane談設計
採訪/林志崧 整理/林惠文

《建築與城市》
116 建築師與公共藝術
文/褚瑞基

 

  日前,台北市建築師公會舉辦多場年輕建築師執業分享,藉著參與演講的過程重新回顧近二十年的執業生涯,回想起不計方案規模大小,無役不與到處征戰公共工程競圖,東到宜蘭、花蓮、台東;西從台北、桃園、新竹、彰化、台南到澎湖,不僅跑遍全島,連離島的競圖也積極參與。這些跌跌撞撞的過程,一路上沮喪與愉悅的心情交雜,年輕青澀的情緒隨著業務狀態起伏,專業技能也在這跌撞的過程逐漸萌芽,隨著公共工程競圖與執行過程架構專業版圖,是絕大多數年輕建築師必經的過程。

  本期雜誌製作「建築教育與建築職業」特輯,探討台灣建築教育與學生如何為社會所用等問題,相對於目前建築科繫在大陸是第一志願的熱門科系,台灣的建築系則有逐漸見不到前景的衰微。隨著時間流轉,傳統老六校師資進行了世代交替,新一代歐美學成熟悉新工具、新思維的年輕師資進入校園,帶來嶄新的教育資源;面對國際競爭以及建築師考試新制,優秀建築系師資在校際間悄悄流動,都傳達了建築系所求新求變的決心,而國際間頻頻得獎的成果,也在在顯示建築系所的與時俱進。

  面對世界與社會的「變」,建築教育仍有其「不變」的地方,特輯中畢光建老師試圖揭開文化創意產業浮誇的假象,試著將建築業與創意產業切開,從建築生產過程中再度定位建築師角色,從此追溯建築專業的養成教育及其下手處,其中也針砭時下建築教育、建築師考試、建築實務的三頭馬車現況,值得深究與探討。

  建築系的養成教育,除了基本建築知識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足夠的想像力,以及讓想像落實的實作能力,同時還要訓練與社會(業主)互動的能力,而同時具備了這些能力的建築系學生,一樣可以在其他行業游刃有餘,在各行各業闖出一番局面的建築系學生時有所聞。從師資與課程實質內容看來,台灣建築教育培養學生核心建築知識的基本功是非常足夠的,因此也耳聞了大陸設計院來台灣覓才的訊息,面試通過的學生,畢業後即前往該設計院工作,由此也可以證明台灣建築教育的成功。

  太陽花學運在短時間內激起社會大眾廣泛的回應,是因社會階級流動停滯的焦慮已從年輕世代擴及普羅大眾,全球化造就了資本主義的發達,加大了貧富差距的鴻溝。房價的高漲,薪資的凍漲,在台灣結單大陸製造的產業結構中尤為明顯,冰冷GDP的數字成為政府不斷重複複頌的驕傲,但現實生活中年輕世代卻感受不到統計數字的溫暖。傳統上依靠教育與努力工作所創造的社會階級流動現象,是社會進步成長的動力,歷史告訴我們,當年輕世代看不到未來的機會與希望時;當社會發生階級流動停滯的現象時,民眾會迫切地希望改變現況,激烈的社會運動會由此開展。太陽花學運喚起了年輕世代開始觀注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否會對年底七合一選舉造成開創性的破壞?值得我們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