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世代交替






文/林志崧

  當期目錄

編者的話
36 世代交替
/林志崧

建築新聞
38 臺灣建築新聞
44 國際建築新聞

作品
54 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大樓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60 交通部公路總局辦公大樓
  /綠野國際建築師事務所
66 新莊副都心中央合署辦公大樓
  /吳明修建築師事務所
72 臺灣鳳山地方法院檢察署辦公廳捨
  /高世銘建築師事務所、
   徐維志建築師事務所

特輯─執業環境與世代交替
80 蛻變中的公部門與事務所該有的變蛻
  文/呂欽文
83 年輕的焦慮與世代傳承
  文/徐巖奇
86 建築非以利祿勸
  論建築執業環境與交替
  文/林東嶽
89 版圖重組—歐美建築業世代變動觀察
  文/Ulf Meyer

《建築活動》
92 何謂21世紀的建築?
  兼談二度來臺參與活動之感想
  文/小?一浩 翻譯/魏書蘋
96 踏出建築實務的第一步
  小?一浩+赤松佳珠子之 CAt 的工作
  經驗與見聞
  文/王?
100 Atelier 型建築師事務所的流儀
  文/謝宗哲
102 桃園一航廈改建工程技術者群像
  文/王銘顯
105 日本設計型事務所淺讀
  文/方瑋
106 情感建築
  文/方尹萍
110 結構,你的名字是建築的兄弟
  文/陳冠帆

《建築人物》
112 重回建築的「手工性」
  憶蔡柏鋒建築師
  文/徐明松
118 不擇手段做好設計
  訪姚仁喜建築師談設計
  採訪/林志崧 整理/林惠文

《建築技術》
122 構築清水混凝土的意義
  紀錄整理/何嘉珍、王俊雄

 

 

  八月一位50歲股票上櫃公司的CEO好友急流湧退從職場退休,衝擊了我70歲的退休計
劃。四年前剛滿50歲的時候,一位資深的建築師給了建築師執業生涯計劃的衷心建議:「
40年的執業生涯計劃」,30至40歲在事務所歷練建築專業基本功夫,40至50歲自行開業開
始建立自己事務所的價值與文化,50至60歲茁壯,60至70歲發揚光大而逐漸淡出。長久以
來,我一直認定建築師的執業是一老人行業,活的愈久,作品愈多,年紀愈長社會歷練愈
豐富。柯比意、萊特、康等世界知名的建築師都是一直持續創作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隨著
週邊淡出職場的朋友愈來愈多,逐漸動搖了我的執業生涯計劃,也讓我重新檢視執業生涯
的價值。

  近一、二年學術界大學建築系所有一波資深老師退休潮的高峰,而建築師事務所也紛
紛成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進行整併與傳承的工作。我們都知道建築師事務所的業務執行
,進場容易退場難,從啟動退場機制開始要5-8年才能完成退場。事務所人才培育不易,因
為進場開業容易,大多數年輕建築師取得建築師執照後即行開業,事務所有制度的承傳,
工作進行不易。尤其,臺灣建築師事務所的業務以建設公司的集合住宅為主,對於法令知
識的渴望甚於建築專業技術與設計,當事務所傳統專業技術人員的訓練與培育日益萎縮,
則事務所的專業易逐漸淪為行政程序的重複操作,而當事務所若僅以行政程序的熟稔為主
要競爭力,則整體執行業務的環境易流於低價的價格競爭,對於事務所專業技術與設計的
提昇與承傳並無助益。

  本期特輯製作了「執業環境與世代交替」,邀集幾位介於50~70年代的建築師,分別從
自己面臨的世代交替議題提出看法。其中探討了成功的交棒模式,在於年輕建築工作者所
擁有的意志力與企圖心,成功嫁接在成熟建築工作者擁有的合理設計想法與堅實技術之上
。然而多數的情況是,成熟的建築師欲意交棒,但年輕建築工作者尚無足夠能力承接;或
者經過國內外事務所歷練過的傑出年輕工作者,苦於無有門路躋身設計戰場;另一種狀況
,即使沒有立即面臨新人換舊人的世代交替,卻面臨設計執行工具的重大調整,從手繪藍
曬圖到Autocad的熟稔運用,至目前BIM系統的運用等等狀況。無論如何,世代交替是每一
個大小事務所均需面對的問題。

  8月24日參加了台豐高爾夫球場西薩會館的啟用,葡萄牙籍的Siza親臨剪綵,這位為我
敬仰的建築師以82歲的高齡仍風塵樸樸地來回國際間,孜孜不倦地從事建築創作,這對建
築創作的熱忱態度令人感佩。青壯世代面臨日益惡化的建築執業環境,在世代交替的接棒
過程中能否突破惡劣環境的瓶頸,值得我們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