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Restoration and Replaning after Sichaun Earthquake—The Energy of Taiwanese People Reemerges in Reconstructed Spatiality
/ By Hsia Chu-Joe, Lu Ching-Wen, Tsai Yuan-Liang

People in poverty suffer more by the relentlessness of nature. The geography that had been altered by fast economic growth, was issuing warning through earthquakes, and the tasks of restoration and forestation have demonstrated what selflessness could achieve.
台灣社會民間的力量的空間表現
四川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整體規劃行動方案與雅安市校園重建個案

文/夏鑄九、呂欽文、蔡元良

天地不仁,偏遠窮人受傷最大,這是為快速經濟發展所翻動的地景,川震,其實也是歷史的警訊。這裡的人是大禹故里,這裡的地是千年林盤,災後重建是大造無私,大造無疆的再現。

時隔近七年,下文以2008年8月1日在台北「學學文創」的演講大綱為基礎,先交代整體重建工作,之後聚焦雅安校園重建個案,就已經完全重建完成之後的雅安市校園重建的建築設計方案形成的來龍去脈,提供一個反省性回顧。
首先,災後重建,避免空談,以下以「台灣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行動聯盟」的行動計劃,做為真實方案,來探討台灣社會的力量如何展開剛剛發生的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這也可以說是運用非營利性組織的個案,討論「如何讓台灣社會民間的力量得到的發揮」的課題。
Copyright TWArchitect Magazine 建築師雜誌社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