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09

台灣當代建築符號取向之侷限性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igh-Oriented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chitecture

Quite a few young architects set up small firms or studios to deal with the issues of/behind architecture. They made it clear that their pursuit of localization would not be nostalgic.
/ By Sun Chuan-Wen

 

二十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曾橫掃國際建築界的一股洪流:後現代主義,從90年代起慢慢式微。到了21世紀,幾乎在歐美建築界銷聲匿跡。反而近年來,在臺灣又顯示死灰復燃的跡象,值得我們玩味(圖1)。今對此現象,吾人可以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首先,後現代建築何以曾於國際轟動一時?其次,影響後現代建築衰退的原因為何?
至於前者,有關現代建築的論述及著作多如毛牛。其實歸納起來如下列:批判現代建築趨勢:抽象主義,功能主義,機械主義,而忽略了符號學所強調的傳達訊息,為人類文化本質。因此後現代建築為了傳達豐富的訊息,以歷史主義或折衷主義形式,使建築形式豐富了符號意義;或直接以符號學的語構學及語意學的理論,表現其建築形式的豐富的意義及創意。後現代建築由艾森曼(Eisenman)及格瑞夫(Graves)等建築師(圖2),以及詹克氏(Jencks)之著作之推波助瀾,成為當時世界各地大興其道。

至於後者,則以解構哲學的基礎的解構主義建築,更為前衛、反叛、更具革命性,很快取代了後現代建築的光芒。尤其以資訊科技的應用,而突破了建築形式與構造數千年來無法突破的極限。當然後現代建築的復古或折衷形式,根本無法與形式上更大膽的解構主義建築相提並論。

文、圖/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