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4

建築學觀點的療癒性環境

Healing Environment from Architectural Perspectiv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ealing environment. Through understanding its history, we are able to see that a healing environment is a construct of compound ideas.
/ By Kwan Hwa-San

 

療癒性環境理念的源起
二戰後,隨各國政經復原,科技連同醫學大幅進步。1980年代後,人口老化先從西方各國發生,隨帶的慢性病尤其失智症盛行率提高,大大增加了醫療護理界之負擔。不得不從照顧身心障礙者之安養、養護模式,以及急性病治療後的復健、職能治療,建構起種種新的照護方式與場所,而出現新的「健康照護建築類型」。其間亦受到美國身心障礙者爭取人權運動,以及英國社會學界詬病傳統大型療養院機構化之影響,轉而提倡各種照護設施甚至醫院去機構化、回歸主流、人性化的新典範。包括病患及家人主動了解病理、積極參與治療之Planetree運動。

另方面,1960及70年代也是西方社會與學術界重新發現「環境」之重要時代。隨帶防治污染、保育自然環境之倡議與付諸行動,關注自然生態性系統的生態學形成,帶給諸多學域典範移轉。心理學者也因著研究醫療設施環境因素對人身心健康之影響,開啟環境心理學。之後擴大為「環境行為研究」(Environment / Behavior Studies, EBS),引起多種學科及設計學界業界關注。而環境此概念本身所蘊涵的「生態性」,已不單指實質環境,也意涵到人際間的社會環境與設施管理之軟硬體間的辯證關係。

文/關華山
圖片提供/人與環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