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1

建築白話文運動

Understandable Architectural Language

/ By Present Past

 

「什麼是建築評論?」「誰能評論?」「評論了之後又能怎麼樣?」我們透過這系列的提問開啟,關乎「如何建築?」、「建築師到底能做什麼?」的問題。透過這次的比賽,我們試圖回到建築如何被創造並使用的層面討論。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由小而大的設計都掌握著對人性尺度的關懷。從貼身的讀書家具設計、為考慮圖書館中遊走的舒適性而被交錯安排的書架區與閱讀區、錯層的挑空使得自然光線得以在各個區域內被引進、順應機能而形成的立面也確保了內部活動的舒適性。而在更大的尺度上,廣場上引導光線進入下方會議廳的天窗以及垂直服務核的斜牆巧妙地呼應了前方的懷恩樓;破除圖書館對稱平面的垂直服務核將人群帶往草皮。可以說作為王秋華建築師在人性設計上的考量已到了鉅細靡遺的程度。

然而,即使王秋華建築師已在建築設計上做了諸多考量,仍然無法避免在完工後,因著藏書量的大幅增加、人們對於圖書館的使用習慣改變、抑或是校方對於空間使用的變動,經歷數次的改建,不論其改動的好壞,在此過程中有兩個我們認為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一,隨著時代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也難以預估數年後生活的變化,更不用說圖書館的使用年限至少以數十年為考量。這樣的現象並不只發生在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建築必須面對的問題。

文/現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