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4

營造體系的初體驗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Business for A Beginner

Building technology never stops progressing, and looking back traditional crafts art is our longing for returning the plain lifestyle without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the abuse of the environment.
/ By Yang Shao-Kai

 

現今營造體系,由土地持有人出發,營建活動有幾種介入的方式。透過工匠(小包)做修繕甚至建築,或由土地切入利用關係將開發者引入估價並建造後販售,又或者藉由建築師提出方案整合規劃,再藉由熟稔建築師慣用工法與細節施作者完成。

但是對於一般購屋或購地或土地持有者,在講求專業分工社會觀念下,造屋者離單純的使用空間者的角色,有著層層專業的屏障及消費的比較,更不用說商業機制中的爾虞我詐。在消費過程中更有很多的地政與稅務上的因素必須在過程中扮演重要的決定角色。在這樣的營建與資本市場與集體居住道德與公平正義的框架下,土地的持有者究竟扮演著的角色是開創新局,還是將就市場。擁有土地使用項目及內容的主管機關,各地政府的都市計畫及非都市計畫甚至國土規劃法下的各個執行章節,提供了什麼樣的框架來讓土地能有效而非『有利』的被利用。土地的本質絕非經濟推動的格局,土地是有限資源,但不應被解讀成可販售資源。在所有資源中,都應存在循環再生的可能來因應不同時代變遷的需求。

然而當社會觀念中『有土斯有財』的狹義解釋土地角色時,整個營建體系就變成了一種產品及包裝呈現的過程。產品應該怎麼被銷售,產品可以如何包裝給特定的消費對象,建築呈現的視覺效果成為最後決定消費關鍵,這樣營建脈絡下的土地,無疑變成大家爭搶的最後資源。

文/楊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