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

監造五帖

Five Matters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The team never ceased debating on whether a reconstruction is allowed to remake the building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 with given conditions, or it must b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any object replaced.
/ By Lu Ching-Wen

 

有機會參與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案,並擔任監造建築師的工作,是我的榮幸。從參與討論設計細節,到請照、施工、驗收、使用、導覽,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裡,經歷了個人建築專業生涯未曾觸及的許多議題,也因而讓自己有機會思考傳統建築領域之外的許多價值取向,收穫匪淺。
回首這段歷史,願在此做一點紀錄,一方面是分享,另方面也提供些思考的面向。

形於無形
王大閎自宅重建完成後,參觀民眾絡繹不絕。攝影留念,自然是免不了的。取景的角度,最頻繁的場景之一,就是北側圓窗。那樘圓窗直徑有半個人高。從室內往外看,綠意盎然的一排竹林就在窗外,布滿了整個圓窗的外景,人站在圓窗與竹林間,白色內牆、紅磚圓框、昂然綠竹,是最美的畫面。每個人到這裡都驚嘆說「好美」。

值得觀察的是,每個人說「美」的當而,是一個整體的感性經驗,似乎沒去理性的探究這「美」是怎麼來、如何構成的?當然,剖析與探究「美感」源於何處也不應是他們的責任。就像畫家透過繪畫傳遞美感經驗,成功與否不須藉著觀畫者的苦心思索。
聽到那樣的「美」的讚嘆,我常想起蘇喻哲兄在「設計」過程中所思考的角度。他在王宅重建過程中對尺度之精準性的要求,可以從很多介紹本案的文章中了解得到,不需多說。還原形式固然是蘇喻哲做為重建案的「設計」者的本職,但他沒說出來的,或者說我在一旁觀察到的,是他希望重建的,不只是形式本身,而是形式背後的精神意境。

文/呂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