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3

臺南市歷史老屋再生的進程與新視點

New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Tainan’s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general te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this mechanism carries out ideas of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t therefore supports young people starting their businesses in Tainan, and provides them opportunities to connect resources.
/ By Tseng Hsien-Shyan

 

本文將介紹近年臺南市歷史老屋輔導計畫的進程,開啟一個從文化首都發展角度思考老屋再生的新視點。「老屋欣力」這個和民間的機制聯繫在一起的運動,已廣為人知。公部門和學界進而思考在這場潮流中角色,特別在臺南舊城範圍內和各地區老街仍存在諸多的歷史資源,配合著歷史街區的劃設和振興,街區內和周邊的歷史老屋再利用與永續經營更顯得重要,上承法源制定、獎勵措施,下至具體輔導等,上下匯成一股相輔相承的力量,為了提倡老屋的舊價值,而提出「好舊。好」的概念,並落實於實際輔導老屋活化再生的機制中。

老屋新生的視點和角度(地域文化/再生/創意)
老屋的閒置有諸多的原因,如家族成員移置他區發展而留置祖產、產權複雜不易處理等。以清朝時期的老四合院、街屋和日式住宅而言,由於整體架構是以木構架為主,閒置後常會造成屋架損毀等問題,再利用所需修復的經費往往較高;相對地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和戰後50-60年代的街屋多因與商業結合仍保持完好,年輕族群承租所需整理、修繕的經費較能控制,也因此我們所看到陸續被再利用的對象多聚焦於此類型建築物,而年輕族群進入老舊街區,的確往往能帶動老舊街區的活力。

關於「在地性」這個問題,亦常常在相關的討論會中被提出,在地者並不單是指在臺南出身的人,其實包含認同臺南文化和駐地去實踐的人;因此筆者認為與地方文化結合的創意如何形成和發酵,才是這波潮流中應該被重視的議題,而不應被限縮於既有地域族群的框架中。

文/曾憲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