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
/ By Chang Shen-Lin

We need new perspective and new apporaches for rural planning and regeneration. The core issue is no longer space bu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 and ecology.
歸去來兮鄉村路— 開創一條萬物共生文化多元的歸鄉之路
文、圖/張聖琳

回鄉,不是字面上的回到鄉村買片農地,蓋農宅、入農保,而是認同鄉村生活與環境需要受到保護的價值觀。

工業革命前的數千年,我們的文明,源於農耕,根著鄉村。工業革命後的近三百年來的城市化與城鄉不均衡發展,是十八世紀之後人類才開始經驗的短暫歷史階段。鄉村路,在瓦特的蒸汽機發明之前,是人類回家的路。不論是兩千年前中國晉朝的陶淵明,或是二十世紀美國的鄉村音樂詩人John Denver,都以鄉村路,象徵他們心靈的歸鄉。Country road, 承載著個人穿越時空文化的思鄉,串聯著各大文明對鄉土生命的回歸。
當代鄉村,農業衰頹。鄉村的路,不是歸鄉路,而是帶著大家逃離村莊,奔向城市的不歸路。全球不論歐美非亞各大洲,只要是熱切追逐GDP經濟成長的國家,不同的村莊述說著相同的悲歌。也許好一點,或者慘烈些。
Copyright TWArchitect Magazine 建築師雜誌社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