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學習之旅


文/林志崧


  每年度台灣建築獎的實地作品勘查,對雜誌社的同仁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學習與挑戰之旅。在初選會議確認入圍作品後,行程的安排與聯繫,決選會議的激辯,新聞稿的發佈,平面媒體的聯繫與報導,建築師節的頒獎活動,以至於台灣建築獎的專輯報導等,都在考驗著同仁的應變能力與執行效率。同時,在現勘的過程中,與簡報建築師的互動與溝通,與評審委員們間的腦力激盪與論述,都是同仁學習與成長的泉源。所以,對同仁來說台灣建築獎現勘之旅,是年度最重要的學習之旅。

  2009年度的台灣建築獎的得獎作品呈現多元的面向。「高雄2009世界運動會主場館」榮獲2009台灣建築國際合作獎。「車埕木業展示館」與「雲林勞工育樂中心及老人槌球場」榮獲2009台灣建築獎。而「工研悠活館」與「泰安連雲接雲樓」兩案則獲選為台灣建築佳作獎。評審對「高雄世運主場館」作品的專業成果與品質給予高度的肯定,也為給獎的名稱進行激烈的討論,鑑於全球化後,台灣出現優質的國際合作案件漸趨頻繁,而給予「台灣建築國際合作獎」。而「車埕木業展示館」這件2008台灣建築獎的遺珠,2009再度捲土重來,現勘當時小鎮的人群與活動感染了評審。民眾在廣場及展示空間之間遊走與新舊木構架上的光影變化交織在一起,這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間結構感動了評審們。評審們深深被設計者以社區營造引導社區歷史產業轉型與塑造具有歷史人文意義的空間環境的熱情感動。而「雲林勞工育樂中心」則展現了設計者對環境營造的敏銳度,將建築作品與大地結合,展現了地景建築與環境契合的城鄉風貌。從這些得獎的作品,我們也觀察到建築與環境、社區營造、歷史文化等地域性與永續議題的論述與整合已逐漸成為建築師設計創作的重要議題。

  台灣建築獎的評審結果,不但引起平面媒體的關注與大幅報導。雜誌社同仁們持續不斷地企畫推廣建築專業論述與提升社會大眾對建築環境的重視。從2010年一月起,和漢聲廣播電台的「建築美樂地」節目合作合台聯播與社會大眾分享當月新的建築訊息與專輯報導。這是繼報紙媒體後針對建築社會教育的另一起點。期待透過我們的參與,激起更多社會大眾開始關注這塊土地上的建築環境與城市風貌。當我們看到許多建築師在偏遠的城鄉,熱情地為城鄉風貌與環境改造努力不懈時,我們相信這股力量會逐漸感染台灣社會,我們也期待這股堅韌的生命力能持續不斷地引導城市與環境的改造。


 

編者的話
20 學習之旅
  /林志崧

建築職業
22 迎向大未來
  文/周光宙
26 後山桃花源
 訪台東辦事處林坤層主任
 採訪.整理/林惠文

建築新聞
28 台灣建築新聞
32 國際建築新聞

作品
40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與老人槌球場
  /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
48 菩薩寺
  /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
5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禮拜堂
  /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
60 新光特展館
  /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66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遊憩碼頭
  /陳耀如建築師事務所+原創設計
72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興達港海巡基地
  /楊瑞禎建築師事務所

特輯─2009台灣建築獎
《得獎感言》
78 用心耕耘 迎向世界舞台
  文/劉培森
79 「薛西佛斯」如是說
  文/廖偉立
80 住宅建築的反宿命論
  文/李天鐸

《評審感言》

82 建築的標竿
  文/林欽榮
83 創意是建築與藝術的生命
  文/李祖原
84 象牙塔外的迴音
  文/ 陳格理
85 來自土地的感動
  文.圖/張景堯
88 建築師的社會價值
  文/戴嘉惠

《評審過程紀實》

90 2009台灣建築獎決選會議實錄
  整理/林惠文

《評論》
96 從邊緣出發
  文/吳介禎

《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
98 弱城市─關於深圳的城市美學迷思
  文/阮慶岳

《都市更新》
102 這裡長了什麼?
  高架鐵道公園High Line的地景設計
  文.圖/林君安

《建築技術》
106 從『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中認知 昇降機點字標示
  文/ 陳慶利、方怡仁、唐真真、曾亮、宋鴻麒

《建築人物》
110 榜首— 一輩子的光環
  訪高山青建築師談建築師生涯與樂趣
  文/林惠文
112 「2/4/16 居住單元群簇」
  文/胡國裕

《論壇》
116 臺北變好看了嗎?
  訪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丁育群談「臺北好好看」
  採訪/林志崧 整理/林惠文

《他山之石》
118 女性博物館
  /Wendy Evans Joseph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