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

The Evolutionary Trace of Toyo Ito's Architecture
/ By Hsieh Tsung-Che

Taking Sendai Mediatheque as a turning point of Ito's architecture, he left Cubism behind and moved toward「Tubism」from here.

伊東豊雄建築的演化、歷程與軌跡
文、圖/謝宗哲

如果把仙台媒體館視為一個重要的轉換點來看的話,那麼或許可以把在伊東前半段建築生涯視為一種告別立體主義並邁向「管狀主義」美學的過程。

2013年3月17日。筆者正在東京參訪House Vision 2013的時候,傳來了伊東豊雄榮獲201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這個全球建築界一直以來引頸盼望而感到振奮不已的消息。這個「終於」畢竟太漫長了,甚至還被其後輩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捷足先登。那麼,究竟伊東豊雄建築的過人之處是什麼?又何以好事多磨地到2013年的現在才終於拿下這個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首先,伊東是個刻意另類勇於嘗試的作家型建築師。事實上,伊東豊雄繼丹下健三、槙文彥、安籐忠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成為第六位拿下這項建築桂冠的,而讓日本現代建築在全球建築版圖上擁有一片天,最主要的就在於那份潛藏於他們體內的熱切而執著的「創作性」,並在有意無意之間以前衛而嶄新的建築形式詮釋出屬於日本傳統建築的文化,例如與自然同居的這個潛在的集體意識。
Copyright TWArchitect Magazine 建築師雜誌社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