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建築再利用與環境永續
文/曾光宗
隨著臺灣逐步邁入少子高齡化社會,整體社會對於不斷新建建築物的需求量可能會因此逐漸減少,取而代之地對於既有建築的空間改造案例持續增加。這種趨勢同時再加上環境永續觀念的推廣與普及化,相關理念與具體手法經常運用於建築設計之上。
社會條件與臺灣相似的日本,於2000年包含了日本建築學會、日本建築士會連合會、日本建築士事務所協會連合會、日本建築家協會、及日本建築業協會等五大建築專業團體,共同制訂並發表了《地球環境.建築憲章》,藉此作為建築界為了實現永續循環型社會的宣言。在此憲章中,也提出了建築的長壽命化、與自然共生、省能源、省資源、循環使用、及新文化的創造與傳承等具體理念,這些都將實踐在不同類型的建築設計之中。臺灣近幾年來,舊建築再利用作品案例的數量逐年增加,即是反映了前述社會變遷的影響與環境永續觀念落實的最佳寫照。
本期的《作品》以舊建築再利用的相關作品為主,其中包含了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臺灣大學工學院綜合新館及舊機械館再利用、蔡嘉豪建築師的臺南車站候車空間更新及月台指標優化、陳哲生建築師的建和書屋增建與改建、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臺南恬園古厝新生、及軸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臺中市定古蹟潭子農會穀倉修復暨再利用等作品。
檢視這些舊建築再利用的作品,可以發現這些建築並非全都屬法定的文化資產,亦非屬古蹟修復的範疇。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均強調著建築設計的重要性,且十分著重建築設計創意的發揮。亦即在作品中除了延續既有建築的壽命外,藉由建築師純熟且適宜的建築設計理念與手法,讓舊建築產生了新生命,進而開啟了建築設計的新視野。透過這些作品,諸如與既有校園環境及建築紋理的連結(境向)、歷史風貌與車站脈絡的詮釋與呼應(蔡嘉豪)、社區關係與孩童生活情境的還原(陳哲生)、新舊空間轉換中的跨時代對話(潘冀)、以及以當代結構語彙開啟新的公共體驗路徑(軸組)等,都是建築師以建築設計與創意為核心之舊建築再利用的詮釋與表現。
配合著舊建築再利用的相關作品,本期同時以「建築環境」作為《特輯》的主題,藉以呼應前述環境永續議題中建築的物理性,及追求良好建築品質的必要性。於特輯中相關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他們的看法,例如黃郁文建築師的「土地開發對於環境生態應有之認識-臺中市永續淨零自治條例之建議」,呼籲土地開發需積極面對自然與淨零碳排課題,進而提出了對於相關法令的具體建議。蔡耀賢教授的「如何降低建築蘊含碳排?」,說明了低碳建築中蘊含碳排的方法論與政策配套。黃世孟理事長的「社會住宅房型別採用整體衛浴UB型號最大公約模矩」,透過詳盡的調查研究過程,建議了適當的可通用之整體衛浴,以利該些UB大量生產,降低成本,並擴大應用至全臺灣的社會住宅,助益今後臺灣社會住宅邁向預鑄工程新階段。鄭政利特聘教授的「建築衛浴技術的變遷與躍昇-談建築整體衛浴認證制度的必要與推廣」,闡述了整體衛浴的發展脈絡,及建立整體衛浴評估系統與品質認證制度的必要性。廖文志特助的「臺灣裝配式衛浴(整體浴室)的發展與契機」,提醒了並非單僅沿用日本的途徑,而需針對臺灣使用者的認知與使用習慣,進而到規劃設計與施工等相關聯的課題加以探討。羅國城特助的「集合住宅浴室不降板施作工法談導入UT衛浴系統」,則提供了建築物同層排水系統中,採用不降板施作工法的可能性。
另在本期《建築執業》專欄中,李芝瑜AIA Taipei教育長的「美國建築師應考資格之教育規定-從NCARB建築師執照取得制度中認識NAAB扮演之角色與其認證學程」,詳述了美國NAAB的功能與使命,以及進行建築教育認證對於確保學校的教育品質與競爭力,及對於學生的建築師考試資格與職涯優勢的重要性,這些機制如對照臺灣目前尚無明確的建築教育認證之現狀,深具參考價值。
其次在《細部設計: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系列報導五》專欄中,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以「國立臺灣美術館整(復)建工程」為例,提供了詳細且經典的施工圖範例。
另外在《建築相對論》專欄中,許家茵建築師的「建築之外的建築-身體、物種與城市的另一種關係」,則透過Sabine Zahn編舞家與教育者,及Joyce Hwang建築師與教授的實驗與行動,闡述了「建築是過程、行動與關係的交織」之「建築之外的建築」的思考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