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離岸風電運維中心動工 打造全台首座淨零建築


台電於2021年離岸風電一期併聯發電,啟用全國首座離岸風電併網基地—彰一開閉所,去(2022)年底離岸二期亦邁入施工階段,如今再聯手瑞助營造及MVRDV,打造名為「光源之石」的台電歷史首座綠能運維中心,建築外觀將由太陽光電板包覆,遠看猶如一隻「穿山甲」,未來可年發近100萬度綠電,除自給自足,還能回輸電力,可望成全台第一座淨零排放建築。台電表示,該建築預計2024年底完工,除作為自家離岸風電運維基地及再生能源設備材料倉儲中心,亦落實邁向電力淨零目標。
台電表示,「光源之石」將作為台電離岸風電一、二期,超過50部風機的吊裝廠房、運維基地,以及周遭陸域風機、太陽光電相關備品、維護工具等材料倉儲中心,預計2024年底完工,全面提升台電綠能建設維護效能。
MVRDV創始合夥人Winy Maas表示,「光源之石」以最大程度運用陽光設計出發,充分善用彰化豐沛日照,透過這樣的設計,讓建築物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同時也成為綠能生產者,發電回饋台灣電網。
台電表示,「光源之石」每一片太陽能板鋪設位置與角度,都要經過日照位置、方向、時數與建築面積、太陽能板發電效率等大數據建構而成的模型精準分析確認,因而完工後將可年發近100萬度電,等同約3000家戶月用電量,減碳效益預估可達500公噸,翻轉建築傳統耗能印象,而這樣的發電量,預估能源密度(指建築物年用電量與樓地板面積的比值)可達-19,不僅自給自足,還可多發電送回電網,可望成為全台第一座零耗能淨零建築,配上吸睛外觀,堪稱「會發電的穿山甲」。(圖片來源:台電)


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BEST 10」得獎名單出爐


臺北市都更處主辦的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獎名單已於112年8月8日公告。本年度精選10件得獎作品「BEST 10」,傳遞老屋新生的價值。
更新處表示,在老屋使用逐漸多元化的趨勢下,難用單一類別來評定老屋新生的作品,因此本年度以不分類方式進行徵件,並由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依四大指標「創新提升、可持續性、生活想像、社會共好」,選出最具代表性的10件作品。
「BEST 10」作品展現出老屋多元空間使用與設計手法,如狹窄的住宅空間「單車Space Station」,以工業設計的手法,利用多元機動性及精巧的空間收納術,豐富小坪數空間的使用想像;「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é」承襲眷村互助精神,打造共享空間,提攜青年世代;「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則是以國際的視野,於街區巷弄內推廣月經平權的行動等。
此外,參獎作品「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經委員會討論,肯定其以參照文化資產標準進行修復,保存該案之於臺灣建築史的價值,亦傳達老屋保留對校園發展之重要性,頒予「評審團特別獎」;而「Carguru Plaza」(太古黃帽汽車廠)作品,其具有設計美學的建築物立面,作為臺北市工業廠房改造之典範,授予「整建維護特別獎(立面修繕)」。
更新處表示,考量老屋的持續經營實屬不易,本年度新設「經營貢獻獎」,從歷年得獎作品中經營5年以上的老屋,選出「青田七六」、「鳳嬌催化室 Fenko Catalysis Chamber」,表揚經營者對於老屋經營的貢獻。本年度的得獎作品除了賦予老屋新生命,為城市創造更多可能性,期待引動更多夥伴投入整建維護的行列,讓臺北成為有文化底蘊及街區活力的宜居城市。
《最佳十件作品》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ISLAND133
.山本口金店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Project TBS – An Experiment of Time 一場關於時間的實驗
.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é
.SIDOLI RADIO 小島裡
.單車Space Station
.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重慶北路-鈕釦街∕1號館
.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更新設計
《特別獎》
經營貢獻獎:鳳嬌催化室 Fenko Catalysis Chamber、青田七六
整建維護特別獎(立面修繕):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
評審團特別獎:Carguru Plaza
網路人氣獎:薛智偉‧坣娜猶台文化交流協會-薛智偉猶太社區中心、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想像中正紀念堂的100種方式 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成果展覽


時間:2023/08/25(五)-09/10(日)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聯合餐廳展演空間灰盒子(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為廣納社會各界對備受矚目的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與改造之構想與願景,國內三大規劃專業學會自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3月10日間,向民間、國內外公開徵求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空間轉型提案,並以【意義詮釋上的新生】、【空間場域之更動】、【使用營運的轉變】為三大競圖設計議題,為期超過半年之久的競圖競賽,來到最後的成果展現。
展區內分為五個主題:「自然共生:生態與威權的地景對話」、「解放空白:開放與公共的新視野」、「記憶迴響:凝視歷史,重塑記錄」、「脈絡交織:既存系統的連結與超越」和「眾聲喧嘩:多元使用活動的介入」,將展出評審推薦優秀作品10組、初選入圍20組、特別邀請2組、歷年畢業設計徵件10組,以及初選徵件112組,總計154組參展作品,向社會大眾呈現,歡迎蒞臨觀展。(圖片來源:台灣現代建築學會)


環境部揭牌 落實社會溝通、淨零轉型


環境部組織法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奉總統5月24日公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在22日改制為環境部,正式揭牌運作,同時舉行環境部部長布達典禮。
首任環境部長薛富盛,過去8年擔任中興大學校長,強化循環經濟研究,也在南投校區成立首個循環經濟研究學院,結合教學實務的典範。總統強調,環境部因應國際趨勢有相當的決心,對環境保護有更高的使命,期待環境部秉持專業、落實社會溝通來改變社會,淨零轉型。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環境部能成立是環境永續發展的里程碑,永續環境才有永續臺灣,需要學術、民間、中央、地方一同努力,團結可以走得更長遠。
薛富盛說,未來會從以往污染管制,進一步提升為預防管理,也會進一步強化全民環境教育,並與國內學術、研究機構緊密結合,連結產業生態鏈,共同守護家園。環境部表示,環境部目標以「積極因應全球環境情勢,創造臺灣轉型機會」。為加速完善國內因應氣候變遷法制與組織,成立「氣候變遷署」專責單位;統合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事權、強化資源循環再利用,成立「資源循環署」。另外,擴大完整國內化學物質管理,成立「化學物質管理署」;強化廢棄物處理設施調度與環境品質管理,成立「環境管理署」;充實環境研究量能,提升淨零人力專業職能,成立「國家環境研究院」。


落實亞灣2.0計畫 高市打造產居合宜社宅


高雄市政府推動亞灣企業總部聯合招商,配套推出亞灣社宅企業安家配套規劃,營造產居合宜投資環境。依都發局數據,基地面積達2.3公頃,分2期興辦規劃約1484戶社宅。
高雄市都發局長吳文彥表示,為吸引產業持續投資、青創人才移居高雄,需要滿足同時就業及居住需求,目前已超前部署亞灣社宅基地2.3公頃,分2期興辦規劃1484戶。第1期已開工預計民國116年完工,以滿足5GAIoT產業人才就業及就近居住上班生活需求。
現行亞灣2.0都市細部計畫,在既有允許住宅使用的特貿土地,產業樓板使用達基準容積70%時,得允許基準容積30%作為產業安家宅或員工宿舍。對於投資營運總部及其附屬設施或投入策略性產業者,適度給予20%產業容積獎勵,讓亞灣2.0既能發展產業,又可兼顧企業安家留才與投資營運。
綜合企劃科表示,亞灣2.0以企業總部、商務辦公或研發訓練型態吸引產業群聚,同時兼顧居住生活(社會住宅、企業安家宅或宿舍、零售或餐飲服務)與水岸休閒娛樂,也符合減碳淨零城市發展策略。


【國際建築新聞】2024鹿特丹國際建築雙年展主題確定


2024年第十一屆鹿特丹國際建築雙年展主題為《希望的本質》(Nature of Hope),從建築思想和行動的探討自然、文化和希望,作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在深刻和多元轉型的時代裡,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什麼基礎來保持希望?
鹿特丹國際建築雙年展將於2024年6月26日至10月20日舉行,主題結合「希望」和「自然」源於人類對地球的開發(或耗盡)、人類彼此以及人類與生物界的關係,導致了多重生態和社會危機。人類不能再把自己置於自然之上或與其保持距離。那麼是否有可能將空間設計的知識和落實於服務地球和其上生活的所有生物?「希望的設計」不是一個天真的立場,也不是樂觀和悲觀之間的二元選擇,而是一種積極的實踐。畢竟只有新曙光的誘惑和希望,變革才會扎根。面對緊迫的系統性變革,設計學科有機會重新定義自己:如何持續地面對專業領域和人際關係的現實,並在其中找到潛在的改進和系統性變革的空間?2024鹿特丹國際建築雙年展期望探討有助於重建社會和知識基礎設施,以便放棄問題的工作方式,或強化替代的工作方式,作為建築思維變革的驅動力。

(圖片提供:IABR、Jacqueline Fuijkschot)


加納衝浪俱樂部改建


Juegrgen Strohmayer是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的年輕建築師,Glenn DeRoché則是來自美國紐約的建築師,兩人在非洲加納執業。位於西部Busua衝浪俱樂部(Surf Ghana Collective)舊建築傾頹,加上衝浪者愈來愈多,因此兩人在有限經費下增建。簡單的結果,卻飽涵觀念。本案探討建築技術與社區居住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透過建築形式引發的城市和生態情境。大尺寸的建築碎片懸掛在一起,創造了一個身臨其境的空間裝置,傳達建築實現的結構。在巨石碎片之間懸掛一個屏幕,展示活動、日常場景以及社區對結構的居住情況。本作品也在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透過將實體碎片和電影視覺層次的交疊,並使用特定場所的聲音,這項作品將建築的適應性再利用項目的效果轉移到展覽中,為參觀者提供屬於特定地點、抽象但具體的體驗。

(圖片提供:Writing, Architecture & Communication)


利樂包義大利北部研發中心落成


利樂包(Tetra Pak)在義大利北部的Modena工業園區興建了新的設計研究中心,專注於食品包裝機器的研究和開發。作為利樂包在歐洲的研究、開發和原型生產中心,研究中心的設計極具彈性,能夠容納各種活動,且在研究、開發、生產、測試和活動空間之間無縫切換,而無需進行任何的更改。
建築結構單一,但由三個不同結構的單元組成:辦公大樓、中央的一層樓展館,以及廠房大樓。空間展現了極高的靈活性,規劃以高品質的工作環境為目標(舒適、自然光、透明度、聲音控制、視覺美感),並促進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建築物的外觀表達企業的重要特點,柔和的曲線表面、幾何紋理和乳白色調重新定義了傳統工業建築的觀感,賦予這個建築獨特性與個性。
負責設計的建築師事務所ZPZ Partners是Modena當地的公司,創立於1998年。

(圖片提供:ZPZ Partners 攝影:Marco Cappellatti)


維吉尼亞默思自由紀念園區


景觀建築師事務所Nelson Byrd Woltz Landscape Architects和跨領域設計公司HGA共同圍成的維吉尼亞默思自由紀念園區(Contemplative Site at Monticello)落成,並在美國黑奴解放紀念日啟用,向當時在此地區生活和勞動的607名被奴役的男女和兒童致敬,為更深入瞭解和提供療癒歷史創傷的機會。
基地是傑佛遜總統擁有的莊園,他也因為擁有大片莊園的財產而蓄奴,他們死後就葬在這個被奴役者墳地(Burial Ground for Enslaved People)。這個紀念性空間的設計納入當時黑奴後代的意見,從找到的資料中,畢生在此地工作也長眠於此的六百多位受奴役的人,名字被刻在碑牆上。60英尺長銅鋅鋼牆從曾經被奴役社群耕種的土地上升,將遊客帶到被黑奴當時運送水供主人飲用與梳洗的歷史步道。

(圖片提供:Nelson Byrd Woltz Landscape Architects)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