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新北巡迴展


地點: 新北市立圖書館 總館 三樓展覽廳
時間:2023.01.04 (Wed.) – 04.13 (Thu.)
週三至週日10:00-17:00
例假日及定期休館日:
01.21-01.25、02.23、03.30、04.05

「有感於時代斷裂,年輕一代的建築學子輕忽建築生產過程的嚴謹與細膩,導致年輕學子不願意練就繪製細部設計施工圖的真功夫,讓臺灣當代建築缺少一份質感,一份組構建築的手工性。奇妙的是,這種對事物質感的重視,我們在臺灣老一輩建築師,像王大閎、張肇康、王儀曾、陳仁和、李重耀、呂阿玉,或早年在臺灣留下作品的外國建築師身上都還可讀到這種細膩的圖面製作,像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貝聿銘 (與陳其寬 、張肇康)、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的德國建築師波姆、臺東公東高工聖堂大樓的瑞士建築師達興登、八里聖心女中 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

本巡迴展增加一個新北建築師的展區,計畫選出過去曾在新北市留下建築的建築師作品,兩位已離世的資深建築師及四位仍活躍於線上的開業建築師,每人各一件,共六件,每位建築師約略展出兩週,希望透過這樣的對話,年輕世代可汲取前人的養分及經驗,也可讓一般大眾認識建築生產的過程與艱辛。當然其中也可看出工具的改變以致圖面生產會有不同的歷史呈現。」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新北市建築師公會、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協辦單位|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財團法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銘傳大學建築系
執行單位|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策  展  人|徐明松、邵文政、黃瑋庭
贊助單位|王正源建築師事務所


第18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評選活動開跑了!


內政部為表揚傑出建築師對國家社會貢獻,特訂定「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評選及獎勵作業要點」,據以舉辦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評選活動,自84年至110年止,每兩年舉辦一次,已辦理17屆,20多年來已有74位建築師獲得此項殊榮;獲獎者之傑出表現均為建築師業界典範,為全國建築師界的最高榮譽。
今年內政部委託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辦理第18屆的評選作業,除了延續歷屆遴聘專業的評選委員執行嚴謹的評選過程等優良傳統外,更拓展了傑出建築師得獎事由的多元性,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劉國隆理事長鼓勵在建築不同相關領域奉獻、鑽研的建築師們,不論在設計、監造、施工方法、建築學術研究或者是行政體系上的傑出範疇,均歡迎建築師們提出傑出建築師獎的申請。
評審後將編印得獎者專輯、並舉辦隆重的頒獎典禮及建築作品展覽與演講等行銷推廣活動,讓社會大眾有更多機會能認識「傑出建築師」並與其座談對話,進一步增進社會大眾對建築師的了解。
有關第18屆傑出建築師獎之參選資格、報名方式、應檢具文件、評選程序及獎勵方式等,均於作業要點中明定,尚請各界踴躍推薦優秀的建築師或自行報名參加,相關參選資料請送至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收。
本屆傑出建築師獎評選活動,經內政部於112年1月31日內授營建管字第1120801031號函公告,請各單位推薦或自行報名參加!
評選程序包含初選、複選及決選作業,全國建築師公會已於1月31日召開舉薦會議,將再推薦多位優秀建築師參選並上網公告,預定於5月底前評選出本屆最具代表性的傑出建築師與入圍決選之建築師及其事務所,並於6月30日假西本願寺樹心會館舉辦頒獎典禮。此次9月1日至10日及12月6日至15日分別假嘉義市立美術館3樓多功能會議廳舉辦開幕記者會及西本願寺樹心會館分別展出獲獎傑出建築師作品展及「與傑出建築師有約」專題演講及座談等系列活動,屆時將再邀請各界前來共襄盛舉。


「傳統與非傳統:二戰後至當代」論壇


時間:2023年3月11日(六)13:20-17:10
2023年3月12日(日)13:30-17:0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視聽室
臺北市立美術館長期關注建築藝術,開館以來曾舉辦「科比意建築展」、「建築之境:路易.康」等等代表性建築大展,2014年更創辦當代建築與跨領域藝術共構的實驗平臺「X-site計畫」,以及2018年在美術館南側運營「王大閎建築劇場」。
與此同時,北美館展開之「二戰後至1980年代的臺灣建築」專題研究,並於2022年舉辦的「現代與非現代」臺灣戰後建築論壇,即在探討二戰後臺灣現代性經驗的獨特性和複雜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已陸續刊載於《現代美術學報》、《現代美術》季刊。在此基礎之上,今年與《現代美術學報》編輯委員、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吳光庭教授合作,共同籌備推動此次論壇,邀集建築專業領域之代表性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並籌組了「傳統與非傳統」臺灣戰後建築論壇的核心議題。
北美館的所在,便是一個典型的實例。鄰近的圓山飯店雖然是傳統宮殿式建築的外型,內裡卻是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媒材建造,而北美館此種現代主義式的館舍,卻在內涵挪用了傳統四合院與斗拱結構的意象與元素。因此,「現代」與「傳統」似乎不純然二元對立,不再是線性時間軸的兩端,而可並存、融匯於同一時空。同時,「傳統」也不是靜滯與固著不變的狀態,反而不斷地被吸納進「現代」乃至當代。「傳統作為一種創新」攪動著「現代」與「非現代」互為參照的座標系,進而構成思維上的多重象限。
諸如,自戰後至20世紀末,隨著材料應用技術的推進,臺灣各地出現前所未見的多元嘗試,材料、構法與工具技術的轉變,應用於臺灣戰後至當代設計實踐中。戰後新的學習型態,特別是以歐美為背景的激進實驗,改變了建築教育,試圖顛覆過去的建築學科和傳統假設。理論是批判論證和立場判別的基礎,傳統上批判的目的,是為了護衛真理或揭示作品中的真實或本質。如今進行臺灣建築再建構時,是否提供超越既有論述批判的形式?作為鋪述臺灣傳統與非傳統的建築實踐和話語的起始,應如何進行重新審視歷史研究與書寫之行動?
因此本次論壇嘗試以「教學制度」、「設計實踐」、「歷史書寫」、「理論批判」這四個關鍵子題,探究「傳統與非傳統」架構下戰後以迄當代的臺灣建築,並企以進行時代的反思與對話。「設計實踐」與「教學制度」,提供了業界與學院兩種探查實踐生產的向度,「歷史書寫」與「理論批判」則試圖透過研究與論證上的反思,作為臺灣地域論述行動的反饋。四項子題的內容範疇將互為參照,透過論壇的綜合提問討論,開展屬於公眾的非傳統行動與思辯,期待一場抵抗純然西方傳統現代性的行動,又或是一幕開始建立地方參照關係的演變進程,清楚地呈現了一種「更新的傳統」,以及一段「非傳統的未來譜述」。本活動採網路報名,3月1日(三)上午10:00開放報名。報名請上北美館網站。


工程會提供非第三級疫情期間公共工程展延處理方式


為解決公共工程於非第三級疫情警戒期間疫情衝擊,廠商申請展延工期及機關審認時之執行問題,工程會於111年10月3日提供「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非第三級疫情警戒期間公共工程展延工期或停工處理方式」,並獲各機關採用,有效解決紛爭。又為進一步解決營造公(協)會及廠商近期反映有舉證困難問題,工程會將朝契約雙方誠信基礎及從速、從簡之原則修正,以確保廠商合理權益。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1比1試組裝


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於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本屆展覽透過在臺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呈現人們運用各自的科學知識,為馴服環境帶來多元的建築風貌。目的在讓建成地景與真實土地之間對話,重新向鄉村學習。
17日首度公開亮相,現場發表展出作品的一比一試組裝。國美館廖仁義館長、評審委員吳光庭教授、黃健敏建築師、徐明松教授、劉國滄教授及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曾成德教授,以及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等人均出席。
國美館長廖仁義表示,這次要特別恭喜東海建築所帶領的策展團隊,參展計畫不但具有文化展示意義,更具教育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分享,包含委員與團隊間的對話,都讓最後的成果更具體而準確。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曾成德與評審委員吳光庭不約而同指出,1923年柯比意《邁向(新)建築》出版,中間經歷80年代建築在地化的重大改變,到現今2023年一百年間,可以看見臺灣建築有股力量,能夠在跨六個氣候帶的地形中,展現與氣候、構築方式、地景很有趣的未完成狀態。吳光庭也回應:「此次團隊展開的田野調查,所呈現在地知識與智慧,就是傳承力量的來源,想像也在實驗性的素材中獲得啟蒙,青年學生的能力已具國際水準的呈現,更是本次展演的亮點。」
最後,由策展人曾瑋總結本次策劃強調價值說,企圖拋棄後殖民、全球化與後現代的論述方式,從臺灣教育紮根,從「from garden to field」的角度,除了展現建築的生猛與柔軟,使有機物與無機物成為共生體,隨著這些不確定性不斷演化,變成一種重新閱讀臺灣建築的機會。


超出建築——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聯展


展期:2023/02/11-04/23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策展人:王俊雄
本展展出七位藝術家從各自出發,通過不同路徑、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中,與田中央建築相遇、協作、甚而碰撞的多種圖景。邀請觀者通過凝視去思考,在當代世界中,何謂建築?建築的目的為何?
我們今天所習用的「建築」,是在日治時期被引進臺灣的,有著殖民現代化的語境。在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時,日本翻譯architecture為「建築」;而architecture在西方,是古希臘時期被開始使用,那時認為建築為藝術之首,建築師為諸種技藝者的領導者和整合者。二千年來,這個從製作角度被發明的語詞,幾次地被復興,成為西方建築專業界試圖在其內部維持的神聖認知。而在殖民現代化的語境中,類似的專業及其認知在臺灣被建立起來。
然而,對於非建築專業的尋常人來說,建築是個生活物件;而且就跟許多人生活中的人造物件一樣,這些人造物件不僅具有使用上的物質意義,它們也表達我們,甚至會塑造我們。從象徵的角度來看,生活物件擁有被多種闡釋的可能,同一個生活物件,對於不同的人能傳達不同的意義;反過來說,同一意義對於不同的人們,可以用不同的物件以多種方式獲得象徵。由此看來,沒有中性的建築,人們對建築的理解和認識,並不存在統一性的、單一或唯一的意義。因此,建築並非僅由建築專業界所能定義,architecture代表的是一種專業的神話。
七位藝術家包括:蔡明亮、陳逸恩、聶永真、江國梁、林聖峰、姚仲涵、黃聲遠。


土敘強震殷鑒 臺灣隔減震元件建築逾千棟


土、敘強震萬人罹難,房屋耐震議題浮上檯面。國研院表示,臺灣新版建物耐震規範去年10月上路,針對鄰近斷層建物、軟腳蝦建物、土壤液化、隔減震元件4大重點改進;據統計,臺灣使用隔減震元件的建築數量,在2022年已來到1000多棟。
國科會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在臉書(Facebook)發文指出,臺灣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甫修訂,並已在去年10月正式上路,由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協助內政部檢討。國研院表示,修訂針對4大重點全面提升房屋的結構耐震能力;首先,提升鄰近活動斷層耐震安全,國震中心分析臺灣已知活動斷層,依照距離,調整耐震設計要求。
國研院指出,其次是底層軟弱的「軟腳蝦」建物,遇到地震最容易傳出災情,這類需強制改善的建物,可暫時採取階段性弱層補強,降低崩塌風險。三是地震可能造成特定地質地區發生土壤液化現象,造成建築物下沉或傾斜,土壤液化圖資的進化以及本土化,有助於設計工程師提出可靠的抗液化設計。
最後是在新版耐震規範中,針對「隔減震元件」的性能測試與品管程序,訂出嚴格細緻的規定與要求,以確保它們發揮出應有效能;臺灣使用「隔減震元件」的建築數量愈來愈多,從2009年的80棟、到2019年950棟,截至2022年已突破1000多棟。
此外,為確保工程品質,國內工程都須遵循「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施工,國震中心自2005年起協助內政部檢討修訂建物耐震規範。這一規範歷經2006年、2011年兩次修訂,在間隔11年後,國震中心協助內政部修訂新版耐震規範,並於2022年10月上路,融入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盼讓新建物符合「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的耐震要求。


【國際建築新聞】印度建築師多西去世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多西(Balkrishna Doshi)於一月底辭世,享年九十五歲。從未在學校裡接受建築教育的多西在1951年聽聞柯比意在印度有案子,便遠赴巴黎在柯比意旗下工作了三年,參與旁遮普省Chandigarh高等法院與總督宮(Governor’s Palace)等案的設計。1954年多西回到印度Ahmedabad,負責監造柯比意的案子,不過卻得解決缺錢、缺料、缺工等種種困難。1956年柯比意的案子大致完成後,多西於1956年設立自己的事務所。此後多西常受邀在歐美講學,並結識路易斯‧康,所以當印度管理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in Ahmedabad)要成立之時,多西便推薦路易斯‧康擔任設計,他自己則是在地協同建築師。1962年多西在CEPT大學(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Technology)設立建築學院,並為校園設計可以讓不同科系學生交會的教室。多西自己的建築說不上屬於哪種風格,而這正是他的特質。他的作品都預期會發生改變,也因此被認為是有機建築的代表。多西為貧困的社區規劃,社區裡的每一位居民都認得他,也就是說,建築作品的使用者與設計者之間沒有隔閡。建築攝影家Iwan Baan就說多西是他認識的建築師最平易近人的。
除了2018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之外,多西也於2022年獲頒英國皇家建築學院金獎。

(圖片提供:Sanyam Bahga、Kamalpassi2102 、JJaimin)


曼谷的韌性社宅


根據海平面升高的速度,預計2050年海水就淹進曼谷了,而受到衝擊最大的,會是居住在地勢較低處的居民,他們也是經濟上相對弱勢的人口。根據2018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泰國是全世界貧富差距巨大的國家之一,社會住宅的數量極少,因此有必要加速改善。由建築師Rachaporn Choochuey主持的all(zone)所設計包含333個住宅單元的社會住宅,根據東南亞地區「兩棲建築」得以在洪水入侵時仍不受災的鄉土建築語彙,挑空一、二樓,而抬高的建築下方可以綠化,也可以種植作物。南北向的建築物以及具有滲透性的地板提供自然通風,降低空調的耗能。半戶外的空間可以曬衣物,利用陽光減少使用烘衣機。鏤空的外牆不但有美感,也是調節日照的設計。這個可負擔建築將是曼谷社宅的出發,在政經與社會議題之外,提出建築設計的聲音。
Rachaporn Choochuey畢業於曼谷朱拉隆功大學建築系,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並於東京大學完成建築史博士學位。all(zone)創立於2009年,致力於以鄉土建築語彙解決當代建築的疑難雜症,參與的案子跨越歐美與澳洲,Rachaporn Choochuey也常在世界地講學。

(圖片提供:all(zone))


土耳其地震突顯建築防震法規未確切執行


土耳其敘利亞邊境強震以來,倒塌的建築物與巨大傷亡明顯指出建築的防震措施有重大缺失,土耳其法務部目前為止已經調查了134人,並逮捕了10人,據國際媒體報導,其中有些人正準備逃亡國外。土耳其位處兩大板塊之間,自1999年的大地震以來,已經修改為較嚴格的建築抗震營建法規,卻沒有徹底落實,偷工減料的營造廠照樣可以拿到執照,是官商勾結的惡果。特別是在土耳其經濟成長最暢旺的年代,這樣的危險建築卻如雨後春筍。地震當晚,位於震央附近的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Taiwan-Reyhanli Centre for World Citizens)有上千災民湧進,因為中心的建築沒有在強震中被摧毀,有柴油可發電,還有原來準備供給難民的食物與水可救急。
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在2022年九月獲C20(Twentieth Century Society)選為「每月建築」(Building of the Month),讚揚這個在戰爭強大的破壞性中站起來的建築,目標是要從難民中心轉型為社區中心,在衝突中提供希望。雷伊漢是土敘邊境一個原本人口只有十萬的小城,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數十萬敘利亞難民湧入,最後只有二十五萬難民得以留下,卻成為此區極大的負擔,即使是聯合國或無政府組織協助,各種資源的分配仍然緊繃。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的建築是預鑄混凝土,上方架起十公尺高的薄金屬版,開放並且充滿韻律。英國建築評論家Doreen Bernath認為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建築兼具古代、現代、古典、務實、社會、世俗的風格,卻毫無衝突之處。建築師裘振宇認為,在文化、認同、語言與疆界都緊張的條件下,正是這種開放、觀望、結合、層疊、差異化卻又匯聚,兼具彼與此,內與外的情形,重新賦予了現代性的「平等」特質。而建築工作者與教育者應該力圖擺脫權力與經濟所形成的霸權,回歸現代主義的革命特質。
目前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急需太陽能設備,以在地震後的混亂中達到水電自給自足,並持續朝向長期永續經營的模式,持續支援短期內無法回家的難民或災民。

(圖片提供: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


Zaha Hadid事務所捐贈帳篷給難民


全世界有超過七千萬難民,其中有一半是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與孩童,因此需要大量的住宿、求學與醫療空間。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與卡達的EAA基金會(Education Above Everything Foundation)先捐贈了二十七頂帳篷給敘利亞、土耳其、巴基斯坦與葉門。一個模組化的帳篷12公尺長、8公尺寬,可以提供四十五位孩童在可以半遮蔭半透光的船帆般教室裡上課。彎曲的結構與材料可根據空間需要調整,支應不同的功能。為了達到共襄盛舉的效果,EAA在卡達舉辦世足杯時,邀請足球明星前往參觀,以擴大訊息的觸及範圍。
全世界有許多設計專業者致力於研發低成本、輕巧但可抵擋極端氣候的臨時建築給予難民使用,然而戰爭與軍事衝突卻不斷製造大量的難民,且這些流離失所的人很可能終身都要待在難民營裡,但至少能夠有安全且能順利成長的環境是各種援助必須達到的最低目標。
Zaha Hadid基金會也提供獎學金給進入倫敦建築學院(Lond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烏克蘭學生。

(圖片提供:ZHA、EAA Fondation,攝影:Luke Hayes)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