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建5年 史博館2月21日重新開展 首展「雕築史跡—探索史博建築之美」


整修5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21日重新開館,整建後展場空間增加約262坪,也加強夜間照明,形塑南海學園夜間風貌。
史博館整建前後空間用途大不同,自地下樓層B1到5樓,會議廳、行政辦公室原分散於B1、2樓及3樓,改挪到南海辦公室,典藏庫房原設立於5樓,預計未來移入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史博館新建典藏庫房,藏品目前則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國立台灣美術館、新店庫房及中央研究院。
扣除行政及典藏空間,史博館整建後增加展場空間,新增兒童親子空間,作為特展空間運用的國家畫廊及環景餐廳,民眾體驗將更豐富多元。
重新開館後自2月21日至6月2日就有「雕築史跡—探索史博建築之美」重量級展覽,本展透過史博建築演變脈絡的追尋,回顧其中的重要變遷記事,自歷史和美學的角度,探索建築特色與構件細節,揭開建築內部鮮為人知的神祕面紗,呈現此建物新舊融合的百年風華。
展覽分三個單元1.「故事序曲:出乎意料的新發現」,2.「話說從頭:史博建築的前世今生」, 3.「走入細節:史博建築的美學語彙」
史博館「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期間,在結構補強、改善機能外,也加強空間開放性,並開始「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啟動民眾參與。同時秉持永續發展精神,使用對生態環境友善工法進行牆體彩繪、屋瓦整修,更針對舊建材再利用不遺餘力,將整建過程卸下的舊屋瓦、舊大理石等建材,透過創意設計賦予新生,盡力找到保存歷史與修復工程間的雙贏作法。本單元另搭配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的精彩畫作,邀請大家近距離欣賞建築細節、品味歷史底蘊。(圖片提供/史博館)


板新給水廠大門改造!彡苗重塑建築表情


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的板新給水廠建於1976年,建廠至今未曾經過大規模修繕,歷經40餘年使用,結構體外牆漆面脫落,再加上機電與維安管制需求增加,訊號和電力設備也亟需有效管理規劃。一年多前,委由彡苗空間實驗執行改造計畫,在不改變建築結構的前提下,以設計導入重塑品牌形象,並強化夜間光環境氛圍,讓水廠從白天到夜晚展現不同層次的建築表情。
彡苗拆掉舊有的橫式招牌,讓建築物展現原來的表情,重新使用抗裂玻纖網加強保護、訂製規格化的電線美化蓋板,一致化立面的垂直視覺。在顏色策略上,延續水廠品牌的「藍」為主識別,輔以圍牆植栽的「綠」陪襯,使用兩種顏色可以讓建築更立體、更融入周邊環境、在視覺上也更和諧。彡苗也為水廠大門以設計重塑光環境,帶來不一樣的夜間風情。
大門兩側的人行鋪面全部打掉,選擇水廠回收淤泥再製而成的紅磚,作為重塑人行鋪面的主要材料,彡苗強調「從地面延伸到立面,利用三層紅磚的進退錯落,搭配地被、灌木、喬木與碎石,在地舖、矮牆、花台、座位及圍牆之間,創造更為豐富的視覺景觀層次。」(攝影/丰宇影像)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4月3日試營運


由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與株式會社山本理顯設計工場設計,外觀猶如山丘造型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青埔館)」將於今年4月3日起試營運,首展「探險未來!」以對城市紋理的探索,作為兒童身體經驗的基礎,形塑對未來的想像,同時亦邀來插畫家鄒駿昇為首展設計主視覺。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一機關多場館」營運,旗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為臺灣首座以現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與橫山書法藝術館、美術館本館,串聯為桃園市立美術館館群。
位於桃園市中壢區青埔特區的「兒童美術館」由山本理顯設計工場和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兒美館總樓地板面積約2180坪,分為4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圖書館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整體設計以大膽創新的「藝術山丘」外觀,體現「遊樂化展館、景觀化建築」的設計理念,並透過空中廊道與母館(桃美館)串連而成。(圖/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吳欣穎)


內政部訂定發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113年7月1日生效


建築全生命週期碳足跡包含「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兩部分,而依據111年國際研究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建築部門總碳排放量約占37%,其中建築物使用階段碳排放量約占28%,而在建築物興建及修繕拆除階段之蘊含碳排放量約占9%。
為推動我國淨零排放政策,行政院於111年3月30日公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內政部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並於111年1月1日起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優先辦理建築物使用階段碳排評估,提升我國建築節能成效,以達成「淨零建築」政策。
為進一步提升建築部門減碳潛力,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經參酌國際間推動建築節能策略之新趨勢,建立建築物興建及修繕拆除等階段之蘊含碳排標示制度,作為整體推動「淨零建築」的基礎,並為積極利用民間資源參與公共事務,參酌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訂定發布「建築蘊含碳排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將建築蘊含碳排評定事務,採指定評定專業機構方式辦理,以達成全方位之淨零建築政策。


北市修訂都更工程造價審議通過 3月實施


為因應營建物價波動及國際永續淨零發展趨勢,北市府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進行都市更新案工程造價檢討,調漲幅度約12.6%,22日提請臺北市都市更新及爭議處理審議會通過,於113年3月正式生效。
都市更新案實施者所提列之更新成本費用,以建築物工程造價占比最高。為能反應物價調整及實際工程造價,使費用提列更趨於合理;同時顧及所有權人權益,減少爭議及提高審議效率,北市府前於99年6月公布「臺北市都市更新事業(重建區段)建築物工程造價要項」,並歷經104年1月7日、107年10月11日及110年7月20日三次修訂,今再度啟動檢討作業,經審議會討論後,本次修正重點包含:
1.因應全球原物料上漲及缺工缺料所帶動營建費用上修,本次修訂營建費用單價總體平均漲幅約12.6%。
2.隨著各國對於氣候變遷日漸重視,本次於建材設備等級表納入「選用綠建材標章之塗料」、「相關設備具節能標章」等,成為推動永續淨零發展的重要一環。
3.考量建築設計規劃之多樣性,本次增訂41層以上鋼骨造之標準單價,及1至5層鋼骨造及鋼骨鋼筋混凝土單價計算,使實施者及審議有所依循。
為因應都更案工程造價提升,北市都市更新處未來在都更審議上,亦要求實施者就成本所提升之效益納入估價考量,反映房市現況並保障地主權益。臺北市都市更新(重建區段)建築物工程造價要項預定於113年2月發布,並於113年3月正式生效。


雲科大部落共創、六重溪古井重現


由「六重溪部落(原住民)、水土保持署(官方)和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學界)」三方共同努力,終於實現了部落居民期盼已久的部落聚會場地:「六重溪部落接待中心」及啟用儀式。在地居民因此有了嶄新的開會討論、聚會聯誼、農產展售等多功能及用途的空間。
雲林科技大學創設系持續積極地參與水土保持署的號召、融入課程,投入「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計畫」,於2月3日在部落耆老的共同見證下,終於實現部落多年以來,殷殷期盼的古井美化、重現之成果。創設系的彭立勛副教授,帶領碩、博士生,使用傳統的工序,並結合部落的老、中、青三代,展現出大學生與部落鄉親同心齊力的設計共創成果。
六重溪部落的祖靈為「太祖五姊妹」,每年的農曆9月14、15日舉辦夜祭。其祭儀必須由尪姨前往部落的水井取水,因此這個具有年代的水井,被族人視為神聖的水源。今年由雲科大創設系的師生,以及部落的匠師蘇振利、潘文邦等人,共同持續清淤、整建及修復。期盼在修復後,原本年久失修且淤積多年的水井,未來在祭典過程中,也將能持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作為維護族人傳統文化的景點。
六重溪部落的理事長陳主義,偕同耆老族人,在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謝修璟系主任的見證下,正式啟用這個具有歷史意涵,以及部落文化傳承的古井,非常具有跨世代薪火傳遞的意義。(圖/雲科大提供)


台灣文學館台北分館明年開館


台北是台灣文學重要的啟蒙地,卻始終沒有台北文學館。多年來一直希望籌建台北文學館,卻只聞樓梯響,如今確定落腳於1959年落成的台灣省糧食局倉庫,現正在進行古蹟修復工作,預計年底完工。
國立台灣文學館當年選擇主館時落腳於台南,3年前終於在台北找到首個據點,以台北齊東街的日式宿舍區作為台灣文學基地。但台灣文學基地空間太小,並不符合文學館作為現代博物館,必須有足夠空間容納文學研究的人、推廣並辦文學活動交流等,最終找到位於杭州北路的糧食局倉庫作為台北分館。
台灣文學館館長林巾力表示,台北分館定位為讓「文學的跨國與跨域」,目標是「讓台灣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目前規劃有國際文學展覽廳、台灣文學外譯中心、國際作家∕譯者工作小間、台灣文學跨界展演空間、外譯出版販售空間等。
坐落於台北市杭州北路的台灣文學館台北分館,原始基地完成於1959年,為當時台灣省政府糧食局台北管理處辦公及稻米糧食生產調查研究使用,2000年至2003年曾作為文建會「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2年成為傳藝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與民族音樂資料館(台灣音樂館)的基地。如今台灣音樂館已移入台灣戲曲中心。


花蓮光復林業工作站 變身國土綠網友善生產基地


林業保育署推行「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透過修補森林棲地與保護農田濕地,讓動物安心棲息和移動,完整山脈至海洋間的生態系統,串聯友善環境綠網,與自然和諧共生。
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轄下的光復工作站,1988年併入萬榮工作站後,建物閒置30多年,58年歷史的建築物被文化局列為潛力建築追蹤;12年前,林業保育署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開始合作綠色保育標章計畫,為此,花蓮分署將舊工作站重新整修,成立「綠嚮集—國土綠網友善生產基地」。
綠嚮集有3大功能,第一是解決從事友善生產農友問題的溝通平台;第二是對外溝通的橋梁,讓民眾了解友善生產對環境與生態網絡發展的重要性,進而選擇採購相關農產品;第三則是作為當地青年地方創生的基地,用好的故事與友善農法,留住年輕人。(圖/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國際建築新聞】2024磚設計獎暨論壇


已有205年歷史的奧地利建材Wienerberger AG致力於節能、健康、環保且價錢合宜的建材,產品以各式各樣的磚著名。有鑑於建築物產生所有排碳量近四成,該公司自2004年以來,每兩年舉辦磚設計獎(Brick Award),期待與設計者共同開創永續建材的可能性。磚設計獎每兩年一度,2024年為第十一屆,設定五個主題:家、共居、公共空間、共事、跳脫框架的創意。參賽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地,評審標準則除了技術、創新與美學之外,永續性、韌性、成本與對環境的回應都是重點。本屆主辦單位共收到全世界五十四個國家743件作品,並選出50件進入決賽,最後的得獎者將在夏季公告,並在維也納頒獎。除了獎項,主辦單位也會舉辦一系列相關的論壇。

(圖片提供:Wienerberger Brick Award 2024)


丹麥最大海事教育機構落成


由C.F. Møller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新的Svendborg國際海洋學院(Svendbor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Academy, SIMAC)是丹麥最大的海事教育機構。SIMAC成立於2001年,當時是好幾個學校合併,所以校區散落在市區各處,如今教室、辦公室、行政區、活動空間與實驗室都整合在同一地點,師生們終於可以在同一屋簷下傳道授業。建築上憑藉其靈活的結構框架和對港口地理條件的運用,學院不僅成為現代教育的標誌,它周邊的規劃也從單一工業區轉變為新的生活區,包括教育、商業和娛樂等功能。
規劃上,SIMAC融入海濱長廊和周圍城市空間,建築的平面設計成十字形,形成四個廣場的一個角落,並開放以便公眾使用。建築設計基於模組化構造,最大程度地提昇教育環境的開放性和彈性。此外,對海事專業教育而言,港口本身就提供一個戶外的、實際場景的觀摩與演練條件,使學院理念與實務基礎得以密切結合。

(圖片提供:C.F. Møller Danmark A/S 攝影:Rasmus Hjortshøj)


巴塞爾建築雙年展徵件


第二屆巴塞爾建築雙年展(Architekturwoche Basel 2024)將於2024年9月7日至14日舉行,主題為「空間事務」(Spatial Affairs),公開徵件到3月22日截止。本屆基地位於Dreispitz一個立體停車場中,鑒於1986年都市大火所興建的消防儲水槽,主辦單位稱之為RESERVOIR。透過實驗性地參與這個與當地生活具有歷史意義但隱藏的舊基礎設施改造計畫,再次深入探討建築環境對氣候危機的影響,並在這次公開徵件中提出更廣泛的轉型問題:我們如何賦予現有建築新的目的?我們是否可以以最小的努力和能源改造現有建築,為已喪失原功能的結構注入當代生命?
本次公開徵件鼓勵全球建築師、規劃師以及藝術家、文化工作者、集體或個別團體提出跨領域的方案,針對特定的空間元素、功能特點、新用途或社會互動的契機,特別是能夠在短期內實現並體現長期願景的想法。相關資料包括地點照片、基地線圖、參展條件都可上官網下載。

(圖片提供:Architekturwoche Basel)


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舉辦熱帶現代主義建築展


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V&A Museum)舉辦熱帶現代主義(Tropical Modernism)建築展。1940年代末,英國建築師Jane Drew和Maxwell Fry在西非發展熱帶現代主義建築,將重視功能而非裝飾的現代主義美學調整為適合該地區的炎熱潮濕條件。英國對國際現代主義的貢獻是殖民地建築,而這種建築發展背景卻是反殖民鬥爭。
Jane Drew和Maxwell Fry主要在加納和印度工作。這些國家獨立後,將熱帶現代主義作為國家建設的工具,並將其視為國際主義和進步主義的象徵。新一代的在地建築師對家鄉的條件更敏感,孕育了獨特的另類現代主義。儘管熱帶現代主義具有殖民意涵,它也成為後殖民的未來建築象徵,象徵過渡時刻的烏托邦可能性,透過建築表達與過去的斷裂與新的自由。
這次展覽包括模型、圖紙、信件、照片、影片以及記錄熱帶現代主義運動關鍵人物和關鍵時刻的檔案。這些文物不僅僅是關於建築,還關乎現代主義在反殖民化和國家認同建構敘述中的更廣泛角色。展覽從2024年3月2日到9月22日。

(圖片提供:V&A)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