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灣建築獎開鑼


建築師雜誌年度盛事「臺灣建築獎」,7月1日起開始受理報名,歡迎踴躍投件。
2024臺灣建築獎評審團由林家如建築師、陳良全建築師、褚瑞基老師、趙建銘建築師、賴怡成老師組成,在6月19日召開的籌備會議中,選出陳良全建築師擔任召集人。接下來將於10月2日舉辦複選會議,10月25、26、27日實地勘查後,選出今年度的臺灣建築獎。
臺灣建築獎今年新增「臺灣建築新人獎」,凡45歲以下或開業首件作品,作品優異已達可供表揚者,將頒給「臺灣建築新人獎」。這是針對具有設計潛力,但無論案件規模或施工技術等無法與成熟建築師事務所相提並論者,而新設的獎項。新人獎亦包括晚開業以至於開業首件作品完成時年齡已經超過45歲的建築師,用意在鼓勵努力不懈持續注入設計熱情者。歡迎符合條件者,踴躍投件,徵圖須知及投稿表格可從官網下載。


南島國際美術獎開始徵件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辦理兩年一度「南島國際美術獎」開始徵件!自6月15日起至7月10日止展開初審線上報名徵件,邀請國內外藝術家以南島的人文脈絡、山海自然、環境議題、生活記憶及南島特質為創作主題。
縣長饒慶鈴表示,「南島國際美術獎」已歷經7屆,藝術工作者對於本獎項的認同性已超越獎金本身。隨著時代變遷,「南島」與「藝術」之間的詮釋創作已進入生活的、在地的、交流的獨特性之間。去年臺東縣政府文化處透過南島OST、南島小聚、南島美術論壇等方式,邀集各方專家學者和藝術家積極討論,探討如何讓更多的南島經驗透過藝術的方式,發散在更多人的生命經驗中。因此,這屆從徵件主題及獎項的核心價值逐步調整,未來則以建立南島藝術平臺促進更多交流,將成為轉型的重要方向。
此屆徵件主題鼓勵藝術家們以南島的精神為靈感,創作充滿南島特質的藝術作品。這些特質包括海洋、遷徒、溯源、反殖民、冒險、分享、自然哲學、共好等元素。參賽資格不限族群、國際,歡迎海內外之個人或創作團隊。評審採初審、複審及決審三階段方式執行,複審階段由參賽者向評審委員闡述創作理念及展覽規劃,複審階段擇優選出10名(組)進入決審,並可得到新臺幣10萬元佈展費用。決審則將以佈展形式展示創作作品,最後將選出「南島獎」3名得主,3名得主各獲得獎金40萬元。詳細資訊請至臺東美術館官網:https://tm.ccl.ttct.edu.tw/southisland/?下載「2024南島國際美術獎」簡章。


台北一殯開拆後暫作公園11月完工


已使用長達59年的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今年4月30日起停用,台北市民政局長陳永德11日表示,12日舉行拆除暨灑淨法會後即啟動拆除作業;北市殯葬處長張世昌指出,拆除後原一殯現址將改建為臨時停車場、公園綠地,預計11月完工啟用,至於未來用途則待市府決定使用方向後,再申請地目變更。目前殯葬相關事宜轉移到位在大安區的第二殯儀館。
由於一殯原址後續使用茲事體大,目前已交由府級機關討論,但初步方向如同市長蔣萬安所說,除了僅使用殯葬處現有土地做開發,另外就是將周圍約1000多坪私人用地,透過徵收或都市更新方式一起開發,但無論最後如何處理,都將是由府級單位對外宣布。張世昌指出,一殯拆除後,初步規畫將先興建停車場與公園綠地,原址拆除工程約5個月,整體工程預計11月完工。他也提及,市府對未來規畫還在研議當中,目前持續蒐集地方民眾意見,多數民眾希望作公益使用,或是由市府相關局處單位進駐,也有部分民眾希望開發做商業用途,市府一定會先確定未來使用方向後,才有可能做地目變更。


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暨呂阿玉建築特展


展期 / 策展人:6月22日至8月17日 / 徐明松、黃庭瑋
「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是2006年以來我們持續關注臺灣資深前輩建築師,醞釀出的一檔展覽。有感於時代斷裂,年輕一代的建築學子輕忽建築生產過程的嚴謹與細膩,導致年輕學子不願意練就繪製細部設計施工圖的真功夫。
當然這也就讓台灣建築缺少一種手工性。奇妙的是,這種對事物質感的重視,我們在台灣老一輩建築師,像王大閎、張肇康、陳仁和、李重耀,或早年在台灣留下作品的外國建築師身上都還可讀到這種細膩的圖面製作,像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的德國建築師波姆、台東公東高工聖堂大樓的瑞士建築師達興登、八里聖心女中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此外,因展覽地點在台東,我們特別闢了一間展廳展出台東建築,除公東聖堂外,有同樣是達興登設計的公東教室大樓、舊圖書館,有費宥亮神父設計的白冷總會,還有吳明修建築師設計的台東女中禮堂。
我們還加碼策劃了「呂阿玉建築特展」,向一生在地方耕耘的建築工作者致敬,他奇妙地在台東創造了一種輕盈愉悅的都市地景,一種攸關氣候,也攸關地理的形式,屬於地誌學的詮釋與延伸。凡此種種,我們覺得有必要將前人的心血重新整理論述,以一個展覽的方式來呈現,這是策劃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及呂阿玉建築特展的初心。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將前人的心血重新整理論述,以一個展覽的方式來呈現。
兩檔展覽由臺東縣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執行,並由許多在地的朋友贊助支持,於6月在公東聖堂大樓2、3樓開幕,展期到8月17日,期間有一場座談、兩場演講及五場專業導覽,此外,校方也特別開放舊大門,以體驗早年校園軸線,歡迎台東各界關心建築文化的朋友蒞臨觀賞。


嘉義縣造紙廠遺址打造紙寮教育園區


嘉義縣竹崎鄉金獅村早期以製紙聞名,全盛時期有近50家紙廠,隨著工業發展被機械取代,陸續倒閉關門,僅存「林家造紙廠」遺址保留完整,社區攜手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將承載一甲子歷史造紙寮遺址華麗轉身,打造全新造紙寮教育園區。
金獅村長林炳煌說,全盛時期有多達近50家紙廠,隨著機械化發展相繼沒落,僅餘「林家造紙寮」遺址保存尚為完整,增設休憩廣場、摺紙裝置藝術等設施,將場域擴大造紙教育園區,重現昔時熱鬧造紙寮光景,還結合QR Code導覽體驗,介紹在地產業蛻變軌跡。
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長傅桂霖說,金獅造紙寮教育園區融入「舊物新生」設計理念,修舊石輾輪、泡竹石槽等既有造紙場域,也復舊可互動體驗的撈紙槽、堆紙平台等設施,新設摺紙牛休憩花架,打造打卡特色景點,提供社區未來教學導覽使用,兼顧文化傳承及環境韌性。
農村水保署長李鎮洋說,金獅社區造紙寮教育園區以新舊共融的設計手法,傳承傳統場域文化精神,同時也打造出適合居民及遊客活動休憩場域,有助於社區推動體驗旅遊發展產業空間。(圖片提供/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新北容移代金收225億只用17億


新北市推動容積轉移雙軌制,有議員指出,市府這2年收了225億元容移代金,但使用限制太多,實際只花17億元來買公保地。侯友宜坦言,中央法令限制「這錢確實不好用」。新北財政局長陳榮貴解釋,北市為一個獨立計畫區,而新北有40個都市計畫區,將持續向中央爭取放寬使用。
都市計畫發布後,許多私人土地被劃設為公設保留地,待政府後續徵收闢建公園、道路等,建商也可購買公保地換容積。新北市2021年修正相關審查要點,除了捐公保地,也可直接繳錢換容積。
市議員張維倩說,代金購買公保地,須取得、接受基地都在同一都計區,即汐止容積代金、只能買汐止公保地,導致年底代金將破300億元,但拿來買公保地金額竟只花17億元。市政府除了未制定相關收購的實施計畫,針對已開闢道路,雙北容積移轉制度也不同調,土地愈來愈貴,新北應該比照台北市收購持分土地,才能「聚少成多」,否則建商越蓋越高,周邊居民卻要承擔高樓帶來的環境惡化與生活不便。
侯友宜坦言,內部有討論過也希望向中央爭取放寬條件,但北市透過土地競購方式,也會有土地破碎困擾,每個縣市條件不太一樣。陳榮貴表示,北市是一個獨立計畫區,而新北擁有40個都市計畫區,新北市府多次向國土署反映放寬限制,但中央政府仍要求必須按照現有的規定辦理。
新北城鄉局表示,基於都市生活圈及地利共享,仍建議中央能以生活圈為考量,並由二級都委會審議代金跨區取得用地的公益必要性,採循序漸進方式放寬,將代金運用效益最大化。
北市都發局表示,容積代金運用皆依照台北市容積代金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自治條例,統計至今年5月31日共收入約338億元、支出約149億元,共取得約32公頃公保地。
都發局說,今年起容積代金基金預算支出已超過收入,且公保地待取得數量龐大,仍有約近800公頃公保地尚待取得,故目前容積代金基金餘額,仍應留供運用在公保地標購,暫無運用於公共建設興闢規畫。
都發局說明,北市公保地標購方式,考量實務上仍有土地產權複雜情事,為確保容積代金基金有效利用,申請人得以完整土地或以持分方式辦理投標。


【國際建築新聞】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兒童托育中心


Kéré Architecture建築師事務所為慕尼黑工業大學(TUM)設計的一座木造兒童托育中心開工,為在工業大學工作的母親托育他們的孩子。托育中心基地在本來已經開發相當密集的大學校園內,面積七百平方公尺,可容納六十位兒童。事務所以不同尺度的空間激發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包括樓層間的溜滑梯。建築物也利用鄰近餐廳的屋頂做成一片草地,讓精力旺盛的孩子們可以在戶外活動時感受大自然。新建築主要以木材建造,並考慮當地的能源效率、舒適性、防火和聲學標準,同時力求再將建築的碳足跡降至最低。
2022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Francis Kéré也是慕尼黑工業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的教授,他也為工業大學設計了科學大樓,但工程尚未啟動。

(圖片提供:Kéré Architecture)


里斯本軟木城市計畫


葡萄牙是酒瓶軟木塞最大的生產製造國,而開酒飲酒也是一般大眾對軟木最常接觸的情況,不過,軟木因為生產、加工、回收與再利用都非常環保,在許多不同用途上有待開發,而建築與營造就是一個潛力無窮的領域。在與其他材料搭配下,軟木可以用在屋頂、牆、地板等。為了提高建築師採用軟木的意願與機會,並使大眾更熟悉這種材料在構造上的特質,里斯本提出「軟木城市計畫」(City Cortex),邀請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的Diller Scofidio + Renfro,、Eduardo Souto de Moura,、Gabriel Calatrava,、Leong Leong、Sagmeister & Walsh 與 Yves Béhar六個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六個裝置在都會空間裡的作品,作品標題分別為「第二層皮膚」(Second Skin)、「相遇」(Encounter)、「棚」(Canopy)、「模」(Modules)、「萬用碼頭」(Port_All),還有利用軟木隔音特性的「磚」(Stiles)與「瓶」(Bottles),以及利用軟木質輕的「浮」(Float)。這些作品有細膩的躲在建築物旁邊,有的大方提供服務,有的則是明目張膽的介入空間,充分展現軟木在建築設計上的可造與可塑性。

(圖片提供:City Cortex 攝影:Ricardo Gonçalves)


加拿大建築中心展出「基礎工作」


加拿大建築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展出「基礎工作」(Groundwork),包括影片與物件,探討人們如何理解當下建築的創作,以及建築師如何在變化的自然和學科邊界中定位自己。一個建築物為什麼被建造?建築物是否是建築生產的終點?如何處理現有的建築物?如何介入景觀?建築基地如何呼應日益複雜的環境和社會?為了探討這些問題,三個團隊展開旅程,並與調查的地點及其生態系統建立深厚的關係和互動形式,見證現場研究和互動如何影響建築思維。
策展人Francesco Garutti表示,「基礎工作」刻意觀察當思想而非建築物成形時的情景。它尋求見證對背景和條件、政治和經濟限制、文化和地理轉變的概念性回應。接下來「基礎工作」將前往柏林,與當地團體共同推動立法保護和修復現有建築,以積極對抗城市中的不平等。透過展覽與行動,建築中心邀請建築師和其他學科的專業人士進行對話,探討塑造建築環境的力量和衝突。「基礎工作」在位於蒙特婁的加拿大建築中心展到9月14日。

(圖片提供: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攝影:Joshua Frank。Matthieu Brouillard)


建築詩人槙文彥辭世


被譽為建築詩人的日本建築師槙文彥於6月6日與世長辭,享年95歲。槙文彥的作品很多都是大尺度且功能多元,卻仍能創造出詩般的韻律與美學。他是如何通過認知體驗將人們直接聯結到那種掌握複雜建築的高貴氣質?他如何達到一種人類本能上也會理解為愉悅和詩意的效果?美國建築評論家R. B. Schwartz認為,槙文彥似乎透過使用相連的、參照的組件來注入一種普遍的流動感,這些組件排列成有機的流動,這是一種質量效果,他自己在著作中也有所提及。槙文彥的建築除了優秀的功能性之外,這種美學上的流動性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讓觀察者從其務實的實用性轉向與環境的詩意對話。這確實是一種對話:環境以詩意對我們說話。這與日本一種獨特詩歌形式「連歌」(Renga)是一致的,這種詩歌形式在仔細觀察下與槙文彥的作品有著顯著的相關性。
R. B. Schwartz認為槙文彥在日本現代建築整合豐富的傳統藝術形式中,找到重要的位置,並且扮演關鍵角色。槙文彥是199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獲獎者,2011年他也獲頒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攝影:Jean Baptiste Paris、John Oyston、 Kidfly182、Daderot)

翻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