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發生921以來最大強震


花蓮外海2024年4月3日上午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是921地震後最大規模,全台皆能感受明顯搖晃,花蓮地區出現多處災情。依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13日晚間數據,人命傷亡為17死、1155傷、失聯2人,砂卡礑步道失聯新加坡夫妻仍待搜尋。25日增添一名死者,使死亡人數增為18人。
花蓮地區造成2棟建物坍塌,分別是中山路上的天王星大樓及北濱街上的5樓民宅。北濱街透天於3日主震當天遭震垮,縣府當晚進駐大型機具漏夜趕工拆除。天王星大樓位於花蓮市東大門附近,已近40年屋齡,共有79戶,嚴重傾斜幾乎半倒。屋內還有20多人受困,花蓮縣消防局,陸續將人救出,其中一名康姓女教師,原已脫困為救愛貓再度進入屋內不幸罹難。天王星大樓震後2天開始24小時不間斷拆除工作,期間配合檢調蒐證,救援受困貓、雞等寵物,以及連番餘震,終於14日完成。
花蓮縣府統計,截至19日受損建物黃單(結構無立即性危險但在居住上有疑慮有危險)57件(1137戶);紅單(結構不良,有立即危險)54件(802戶)。除了天王星等傾倒建物有拆除必要,紅、黃單基本上都可透過修繕補強復原。但在4月23日清晨連續數起規模6以上的餘震中,又造成富凱大飯店、統帥大樓兩棟大樓傾斜。無法補強需拆除建物,整棟最高補助上限新台幣30萬元;拆除部分危險建物者,每棟補助上限20萬元。此外,多所學校傳出災情,統計有1080校受災,損失突破新台幣29.6億元,損失最嚴重的包括東華大學、花蓮女中等校。東華大學各教學大樓、行政大樓、圖書館及宿舍嚴重受損,其中理工學院一館D棟化學實驗室因地震發生火災,延燒超過20小時,整棟全毀,損失最為慘重。
強震造成太魯閣國家公園滿目瘡痍,但太管處澄清不會無限期休園,估最快3個月後,災損較不嚴重的長春祠、蘇花沿線的步道先開放,全園區將依區域修復,逐步開放。
交通部分,全台有3處交通毀損最嚴重,包括台北捷運環狀線、台九線蘇花路廊,最嚴重為大清水隧道北上清水橋掉落,清水橋斷裂讓花東變孤島,所幸上游側日據時期舊有下清水橋避開落石,經專業技師現場協助檢視,橋台結構及承載力尚佳,經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緊急調度玉里工務段之戰備H型鋼,於長度10公尺之舊橋面上,增設密排銲接12公尺長戰備鋼梁,於4月6日開放通行。後續下清水橋將進行中期安全提升,預估5月底開放大型車輛恢復通行。
震後無時間差進入災區,協助搭建透氣通風兼顧隱私的「福慧隔屏」,提供熱食安撫災民受創心靈的慈濟基金會,目前更協助縣府建構「中繼屋」,由花蓮縣政府盤點面積較完整,地勢較平整,可以儘快施工之土地。慈濟基金會則提供規劃型式參考,並進行施工興建,提供受災民眾1到2年的短期中繼安置,讓民眾儘快回歸正常生活。(圖片提供/花蓮縣消防局)


第36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暨第8屆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臺灣建築學會主辦之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已邁入第36屆,隨著國內建築技術進步,建築理念不斷推陳出新,高科技化的發展及追求良好居住環境品質亦更為迫切。透過學術性發表活動,藉以強化建築產、官、學各界之交流,促使臺灣建築學術之基礎研究與應用科技可與國際水平並駕齊驅,截止至113年4月19日(五),論文投稿篇數已達138篇。
本屆發表會執行單位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活動將於113(2024)年5月25日(六),假國立聯合大學八甲校區舉辦,除各類成果發表與頒發優秀研究成果發表獎外,並以「淨零碳排」為主題辦理二場專題講座,會後更辦理苗栗火車頭園區參訪活動。
苗栗火車頭園區整體規劃融合客家文化與鐵路文化之概念,透過結合鐵道文物展示、在地客家文化與互動裝置藝術等空間訴說歷史,更展示臺灣鐵道發展歷史上數餘輛具特殊紀念價值的珍貴火車,並搭配科技與客家特色元素,打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誠摯邀請與會人士及嘉賓,一同感受苗栗火車頭園區跨時代的文化魅力。參訪活動相關訊息將於日後郵件通知,敬請期待。
徵稿相關訊息請參閱建築學會網站 https://www.architw.org.tw/


追尋永續竹跡 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4月12日正式開展


自2021年起,臺灣竹會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竹構人才培育計畫』,引導年輕世代設計師與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的學習與實驗,希冀藉由設計、實作以及公開展示的過程,探索竹材應用於當代建築領域的機會與挑戰。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延續前兩屆在構造型態與接頭的研究基礎,以發展更貼近民眾生活的竹構築為行動指針,偕同七組實務經驗豐富的參展者:林柏陽、高仕棠 Kristof Crolla、萩生田秀之+原型結構、郭恩愷、曾令理、游智傑、莊逸堯+劉嫈琦,研發並創造更加可持續性的建築,遂從嘉義的山林,轉往新竹的陽明交大光復校區及雲林的斗六糖廠二地,在城市中的校園及文化場域展示本屆創作作品。伴隨著2024全球竹會的熱鬧登場,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亦於4月12日正式拉開序幕,除了分佈於新竹、雲林展區的【竹構實體展】外,還有位於新竹將軍村的【創作概念展】,邀請人們循著參展者的創作「竹」跡,看當代設計與竹工技藝所折射出臺灣島嶼上,土地生態、文化、產業的多元靈活特質。
臺灣竹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許倍銜表示:「本屆在觀念上、結構上、工法上則進行更多新創試驗,為竹構法帶來積累,無論對臺灣的建築產業或竹產業,均能起到正向影響。」策展人葉育鑫表示,「『島嶼構竹』作為這一屆的命題主軸,是希望透過更多具島嶼特質的竹構,回應所處時代的脈動,並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本屆七組參展者中,以林柏陽、萩生田秀之、郭恩愷、曾令理為首的組,皆是對竹構的首度嘗試,所有參展者在近一年的設計實驗與摸索中,不懈進行自我挑戰,從設計方法、材料處理、尺度、曲率、施作方式到施作工具等向度,各有側重的挑戰點。雲林展區的兩組作品中,由莊逸堯和劉嫈琦率自然心地工作室完成的《邊竹》,運用竹、土、石等自然材質,打造一處心靈憩所,其以竹柱和竹拱相接的環形樑,採用split bundle結合細剖竹片包覆的方式,達成三維扭曲旋轉時易於接合,以此形塑出不同曲率的屋頂輪廓;建築設計師游智傑曾在過去做過微小尺度的竹構嘗試,本次除藉《羽翼之亭》挑戰較大的創作尺度,設計上更著重思考如何以竹構的彎曲特性,表達彷彿飛翔的輕盈與動態感;新竹展區的五組作品中,建築師林柏陽在羅列有序的松木林地上建造《浮林》,經由懸浮的拉張結構,與松木林中隨風湧動且瞬息萬變的自然環境互為響應,憑藉單純的拉力與張力,創造一種既能服膺場所精神,又能傳遞力平衡的當代竹構藝術;比利時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運用AR擴增實境技術,進行《竹旋幻居》的施工放樣與建造,通過臺灣、印尼的跨國合作,挑戰做出由複雜幾何的動態雙曲拋物面所構成的空間,一座雅緻的湖畔竹亭於焉而生;日籍結構技師萩生田秀之攜手原型結構的陳冠帆技師,在《竹穹林》挑戰了240與190兩種曲率的拱形,並以竹拱圈布置成放射狀的星形平面,建構了中央的焦點及曖昧的迴廊空間;建築設計師郭恩愷師法自然,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枝葉而創作出《橋繭》,親力將竹螺旋環繞成拱,共構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建築設計師曾令理的《蜷蜷亭》,則挑戰了如何將野性的竹材,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同時兼具精準性與平滑性,過程中歷經七組的主次結構放樣,除需挑戰在竹材的厚度韌性、扭矩力、型態間取得平衡,主次結構的接合、燈條的設置,以及對應到的織網系統,亦做了多次整合,方能呈現出以連續曲面打造出蜷曲型態的半室內涼亭。(照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右上:郭恩愷/攝影)


台中檢察大樓動工


台中高分檢、台中地檢署因辦公環境嚴重不足,100多位書記官擠在舊有贓物庫辦公,經多年爭取「台中地區檢察大樓」終於動土,將斥資34億元蓋地上9樓、地下2樓建物。
行政院2020年5月核定台中高分檢署暨台中地檢署擴遷建廳舍計畫,經多年努力由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擔任專案管理、監造廠商,2023年2月由成中恆營造公司、許育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得標,今年2月取得建造執照,預計2027年12月啟用。
中檢說,近年因通貨膨脹導致原有預算額度不足、無廠商願意來投標等難題,經過2次追加預算,工程經費達34.4億元,將興建地上9層、地下2層建物,總樓地板面積為4萬5,515m2。
新大樓位於三民路、貴和街口,周邊有國家漫畫館、刑務所演武場,為日治時期保存建築群體,大樓內偵查庭、詢問室、指認室、遠距訊問、數位科技採證室等新設備。
蔡清祥指出,台中高分檢、台中地檢2008年辦公廳舍問題即出現,也籌畫擬定擴建但一直不順利,原預計台中高分檢、台中地檢、行政執行署台中分署,及廉政署中部調查組等4機關合建,但因太龐大行政院沒同意,但將最迫切需要的高分檢、台中地檢提出計畫。
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當年擔任電視台採訪主任時,在台中司法大樓跑了6、7年新聞,深切了解中檢辦公場所不足,台中案件量龐大佔了全國10分之1,但檢察人員卻擠在非常擁擠環境,幸好經過不斷爭取終於得以動工。(圖片提供/中檢)


傅朝卿、阮義忠、林亨泰 獲行政院文化獎


第43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揭曉,由文資守護者傅朝卿、國際攝影家阮義忠、已故一代詩人林亨泰獲殊榮,頒獎典禮將於5月9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文化部長史哲表示,三位對我國有形文化資產、視覺藝術、文學等文化領域維護與發揚,具有傑出貢獻,「他們的努力和成就不僅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
文化部表示,傅朝卿長年致力於台灣建築史與建築文化資產調查、保存與推廣等工作,並引入國際新觀念,影響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甚深。他推動古蹟再利用蔚為台灣風潮,也將建築文化與文化遺產保存觀念推廣於社會大眾。
阮義忠以鏡頭帶領著台灣人的眼睛,捕捉及凝視台灣土地的人文價值,記錄「為台灣的文化記憶顯影,為台灣的人文價值定影」瞬間,曾在法國、美國、瑞典等地舉辦個展。
林亨泰於去年9月23日過世。從日據到戰後,辛苦轉換創作語言,為「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一生致力台灣詩壇的「時代性」與「本土化」。他的文學涵括「現代主義」,也連結「鄉土」、「本土」與「台灣意識」。

 


【國際建築新聞】加拿大最老博物館擴建


超過180年的New Brunswick博物館(NBM)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館藏與展示內容囊括十億年的自然歷史與一萬三千年的人類歷史。Diamond Schmitt建築師事務所將透過擴建,將老博物館現代化。位於Saint John的基地俯瞰市區、公園與港口,將週邊景觀納入也是設計的重點之一。新館整併建於1934年的東側館舍,總面積將超過十三萬平方英呎,新的大門也更容易進入並引導訪客走向各層樓的展覽室。為了與當地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大廳提供更大的空間,是會面、休閒的好地點,並連結各展覽廳、教室、視聽中心、典藏室等不同功能的空間。
新建築除了善用回收建材外,也利用當地主要的經濟命脈造船業與林業可以就地取材的機會,達到最低排碳與碳足跡的目標。

(圖片提供:Diamond Schmitt)


紐約市建築中心展覽「構築希望:烏克蘭」


「構築希望:烏克蘭」展示了目前十多位正參與烏克蘭短期和長期重建工作專業人員的建築思維與應用。面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摧毀生態、文化和基礎設施,也摧毀一般人的生活,因此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人透過建築策略和實踐,重新取得對自己環境的控制權,成為防禦家園最有效的方式。「構築希望:烏克蘭」展示他們的工作和想法,以及因為合作、水平組織和知識交流的力量,凸顯出建築在建立集體防禦的關鍵作用,為烏克蘭及其它處於危機中的地區帶來希望。
展覽匯集多種內容,從模組化家具設計、流離失所者暫棲的住房,到被摧毀的建築和空間記憶的詳細文獻,以說明建築如何促進互助合作,為整個社區建立至關重要的支援網絡。「構築希望:烏克蘭」展示策略與倡議,以示範即使在戰時破壞期間,這些行動也提供了向前邁進所需的希望。

(圖片提供:AIA New York/Center for Architecture)


陰謀論蒙塵15分鐘城市


都市規劃學者Carlos Moreno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論壇中,整合永續城市的概念,提出15分鐘城市(15-min City)的口號,以明確都市改造策略,並設立永續指標:在一個城市裏,居民可透過步行、腳踏車、公車或捷運等環保或低碳的交通方式,在十五分鐘之內可到達學校、工作、市場或購物中心、診所或醫院、休閒或運動場所等。當時的巴黎市長Anne Hildago也立刻聘請Carlos Moreno擔任巴黎市的規劃顧問。此後全球多個都市都利用這個模型朝向便於步行或騎單車的規劃邁進,包括義大利的薩丁尼亞、荷蘭的烏斯垂克、美國的奧瑞岡、中國的廣州,以及新加坡等。英國政府也在2023年時宣布全國城鄉的規劃都會參考15分鐘城市的目標,以降低對汽車的過度依賴,並減少污染。
詭異的是,15分鐘城市卻被有心人士扭曲成政府要限制民眾行動的陰謀。從新冠肺炎大流行導致城市必須封城開始,現在是基於氣候變遷理論的封鎖與對人民遷徙的監控。在政治操作下,各式各樣毫無根據卻腐蝕人心陰謀論已經到了反科學、反邏輯的地步,連充滿願景的都市規劃目標都蒙上陰影,實在令人憂心。

(圖片提供:DiscoA340、C. Stadler、Jorge Royan)


義大利古城軍用設施再生


位於義大利西北Cuneo古城,自古就是軍事要塞,各年代與各種防禦工事是古城的特色。如今市區裡的一個舊軍用冰庫要保存再利用,應該提出怎樣的方案,可以讓古蹟加分,又可以讓民眾充分使用呢?Labics建築師事務所提出的方案包括展覽空間、書店、餐廳、視聽中心、藝術家工作室、廣場與停車場。改造方案選擇保留現有建築的外牆,使歷史記憶成為新設施的邁向未來的起點。接下來是找出能配合古城歷史背景與當代動能的嚴謹建築語言。最後在實踐上,設計以開放且具吸引力的設計積極向當地社區召喚,並找出對立元素之間,如新與舊、保存與創新、在場與不在場、主體與背景等的均衡。這個設計案為許多歷史襲產再利用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圖片提供:Labics)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