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評選活動熱烈展開


  為表彰建築師在推動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上的卓越貢獻,內政部依據《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評選及獎勵作業要點》,舉辦「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評選活動。自民國84年創辦以來,至112年止已順利舉辦18屆,歷年僅有75位建築師榮獲此項殊榮,足見評選之嚴謹與榮譽之崇高,堪稱全國建築師界的最高肯定。
本(第19)屆傑出建築師評選活動,除秉持歷屆公平、專業的評選精神外,亦持續深化評選標準之多元性,鼓勵在建築設計、公共服務、學術研究、教育推廣及社會影響等領域有傑出貢獻之建築師參與。此外,為擴大社會對「傑出建築師」的認識與交流,本屆特別規劃出版得獎者專輯,並將舉辦隆重的頒獎典禮、建築作品展覽,以及「與傑出建築師有約」專題演講與座談會,期望透過系列活動讓更多民眾了解建築師在形塑生活環境與城市風貌中的重要角色。

  有關傑出建築師獎之參選資格、推薦方式、應檢具文件、評選程序及獎勵辦法,均依據作業要點辦理,歡迎各界踴躍推薦優秀建築師或自行報名參加,相關資料請送交內政部國土管理署。

  本屆評選活動業經內政部於114年8月15日以內授國建管字第1140810910號公告,即日起至114年11月15日前接受推薦及報名,預定於115年3月底前完成初選、複選與決選作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傑出建築師;並將於同年6月底前舉行頒獎典禮,11月中下旬則規劃舉辦開幕記者會、得獎作品展及系列演講活動,誠摯邀請各界共襄盛舉,一同見證建築專業的榮耀時刻。


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9月23日因強颱「樺加沙」(Ragasa)帶來豪雨而溢流,洪水夾雜土石瞬間傾瀉而下,夾帶一千多萬方土石,衝擊下游光復鄉、鳳林鎮等地,造成19死、157傷、5失聯。

  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形成起因於今年7月21日未登陸的輕颱微帕,夾帶外圍環流帶來豪雨,造成馬太鞍溪上游山壁鬆動,發生大規模走山,崩塌深度超過400公尺,堆積的土石形成堰塞湖。根據衛星圖資,當時湖面約17.3公頃,壩體綿延兩公里,高約200公尺。8月12日楊柳颱風過後,湖面面積暴增至59.7公頃,是最初規模的三倍。15日強颱樺加沙形成,21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根據研究推估,強制撤離8,000人。堰塞湖於9月23日下午2點40分開始溢流。夾帶崩塌時的土石,成為滾滾泥流,湧入光復鄉等七個村莊,淹沒大半村莊,造成嚴重災情。

  行政院第一時間在花蓮設置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由經濟部賴建信次長擔任總協調官,10月1日起由行政院季連成政務委員進駐輪任總協調官,調度一切可用人力與資源,全力應變及加速重建。鏟子超人志工朋友們,由全省各地湧來,以「同島一命」精神主動加入救災行列,國軍官兵及各縣市各級地方政府人員,均加入各種救災行動。光復洪災滿月,受災最嚴重的佛祖街一帶,仍有家園埋在厚厚泥沙下,三三六巷仍有房子未開挖。

  10月22日中央前進協調所季連成將軍宣布,馬太鞍溪堰塞湖威脅降低,且已經達到四個條件,解除紅色警戒改為常態警戒。救災任務告一段落,工作重點自「災後救援」轉為「重建復原」,協調所將改組為重建會報,接續長期復建工作。

  行政院卓院長表示會用最快速度彙整所有受損重建補助的相關經費,預計在最快時間內,以200億元為基礎,提出「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修正,以及特別預算的追加,讓各項補助工作得以迅速全面展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榮獲2025年美國建築師協會國際事務所獎


  AIA International The Firm Award是AIA給予國際建築執業事務所的最高榮譽,它不僅肯定設計成果,更讚頌一個事務所的理念、文化與社會貢獻。此殊榮由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所設立,旨在表彰由AIA成員領導、設於美國以外地區的建築事務所,於設計卓越、創新精神及全球影響力等方面的傑出成就。

  AIA國際評審團讚揚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在建築實踐中展現了卓越表現,以跨越文化、教育、商業與精神類型之創新且富有情感的設計作品,為建築專業與社會作出非凡貢獻,並在自然與文化脈絡的和諧中,始終以人類的體驗為核心。」此獎項是國際建築界對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長期以來立基於人文精神與文化共鳴,持續創作永續建築的深刻肯定。

  在AIA歷史中,AIA美國總會及國際分會給予的Firm Award得主如下。這些事務所代表著世界建築的價值方向:創新、人文、永續與文化厚度。


Ehrlich Architects(洛杉磯)-以跨文化語彙與社會關懷為核心。
Eskew+Dumez+Ripple(新奧爾良)-致力於公共參與與城市復興。
Tod Williams Billie Tsien Architects | Partners(紐約)-以詩意光影與文化厚度著稱,設計奧巴馬總統圖書館。
Lake Flato Architects(德州)-以地域精神與永續理念聞名。
T. R. Hamzah & Yeang (馬來西亞)-以建築實踐融合環境關懷與社群願景,推動永續共生。
Atelier Ping Jiang @ EID Architecture(中國)-因地制宜展現高品質設計,創造具人文意義建築。


臺中綠美圖試營運


試營運:2025.10.28~11.16 正式開館:2025.12.13

  全臺首座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展開為期三週的試營運。試營運期間將開放公共空間,推出「打開,我們的美術館:與綠美圖相遇的N種方式」系列活動,以及適合全齡的典藏教育展、普立茲克獎建築師SANAA專題講座、匯集國內外重要藝文館舍的國際論壇等一系列多元精彩的展演活動,邀請市民體驗綠美圖的建築魅力與中美館的藝術能量。

  「打開,我們的美術館:與綠美圖相遇的N種方式」系列活動由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策展人的林昆穎策劃,呼應綠美圖融合美術館與圖書館的特質,以及建築通透且流動的語彙,以「靈感是互相啟發」為策展核心,邀集3組創作者以綠美圖為靈感發展新作品,並規劃涵蓋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學與教育推廣的跨域展演活動,讓建築空間成為藝術對話的平臺。

  11月2日與11月15日將舉行「由內到外:寫生馬拉松」,邀請6位創作者帶領民眾以多元媒材記錄綠美圖周邊景色,透過身體與想像感受環境與建築之美;11月15日至16日登場的「交會之所—打造共融的文化場域」國際論壇,論壇四大主題「與城市共生的美術館」、「藝術與閱讀交會的創新可能」、「藝術作為共融對話的橋樑」、「美術館延伸的遊戲森林」。邀集來自10國、13位國內外重要機構館長及專家齊聚臺中,共同探討文化機構如何透過跨域合作、藝術教育與多元共融,推動城市文化永續發展,誠摯邀請國內外文化專業人士與市民踴躍參與。更多資訊請上中美館官網(www.tcam.museum)查詢。


臺北郵局公辦都更案預計2032年落成


  臺北郵局公辦都市更新案主要配合推動臺北市政府西區門戶計畫及國家產業政策-亞洲.矽谷2.0方案,整合鄰近古蹟建築群,型塑城市博物館園區,並匯集國際智慧產業及金流,打造成亞洲數位創新與經濟的關鍵核心。

  臺北郵局公辦都更由Zaha Hadid Architects與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建築靈感取自臺灣蘭花的優雅姿態,規劃為辦公與商業綜合用途,結合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與多家國內外專業團隊,從結構設計、機電系統到永續策略,全面導入國際規格。大樓規劃地上47層,未來將成為中華郵政轉型的象徵,同時也是串連金融、創新與文化的新核心。預計於2032年落成,為城市增添新的交流場域。

  台北郵局將於修復後保留,轉型為郵政博物館,延續它在城市脈絡中的角色。新建郵政塔則置於古蹟後方,象徵臺北面向未來的想像,這種「古蹟在前、創新在後」的配置,讓城市景觀呈現出時間交錯的層次。從百年前的郵政基地,到未來的金融與創新中心,以蘭花為靈感的高塔在北門旁成形,歷史與未來將在同一片天際線上並存,描繪出臺北最具象徵性的城市風景。

  都更案金額約新臺幣278億元,由中華郵政公司及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臺灣期貨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中華郵政公司為實施者。中華郵政公司以跨域協力模式成立廉政平臺,積極與檢、廉、調等單位合作,落實公開透明原則,打造國家優質建設。(圖源:中華郵政)


【國際建築新聞】Brainergy園區打造綠色社會知識樞紐


  位於德國Kohlest-Reilsheim的Brainergy園區由HENN建築事務所設計的「綠色未來社會知識樞紐」(Social Knowledge Hub Green Future)推動永續發展與創新生態的實體中心。綠色知識樞紐不僅是一棟辦公大樓,也是一個促進企業界、科學家、研究人員與公眾交流與合作的開放平台,其核心使命在於加速綠色科技與解決方案的發展,以應對當今最迫切的氣候變遷與環境挑戰。

  負責設計的HENN建築事務所將其設計理念聚焦於開放性與互通性,建築設計採用了清晰而簡潔的線條,並規劃了寬敞的公共空間,旨在鼓勵偶遇、對話與知識共享。巨大的玻璃立面不僅營造出明亮、通透的室內環境,更象徵透明與開放。這棟建築包括先進的實驗室、協作辦公空間、活動場所以及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展覽區。它是園區的心臟地帶,吸引來自綠能、資源效率與循環經濟等領域的創新公司與機構進駐。

  Brainergy園區本身坐落於一個過去是煤炭開採區的基地,轉型為一個先進的綠色科技與永續能源中心,極具象徵意義。

(圖片提供:HENN)

 


AlMusalla建築獎首獎作品登陸Bukhara雙年展


  沙烏地阿拉伯Diriyah雙年展基金會(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在烏茲別克的Bukhara雙年展展出首屆AlMusalla建築獎(AlMusalla Prize)的首獎設計「光之集會」(Assembly of Light)。該建築作品由黎巴嫩的EAST Architecture聯合工程團隊AKT II與藝術家Rayyane Tabet共同設計,以棕櫚樹殘材轉化為創新建材所打造。作品強調光影、結構與社群的互動,象徵在不同文化與信仰之間,光能成為凝聚與理解的媒介。中央開放庭院與環狀祈禱空間交織出宛如織機的結構意象,延續了阿拉伯建築語彙中的流動與共融,也呼應Bukhara是絲綢之路與藝術重鎮的深厚文化脈絡。

  AlMusalla建築獎是一項國際建築競賽,要求參賽者設計一個具備模組性與彈性的祈禱與思考空間,不限於穆斯林或非穆斯林,目的在於透過現代設計與永續材料,重新回應伊斯蘭世界的建築身份與文化脈絡。這不只是藝術作品的移展,更是一種跨地區、跨文化的建築對話,試圖讓建築成為連結伊斯蘭傳統與當代表述的媒介。

(圖片提供: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豐足而非資本」展覽:Anupama Kundoo的建築觀登場維也納


  「豐足而非資本」(Abundance Not Capital: Anupama Kundoo)展覽在維也納建築中心(Architekturzentrum Wien)揭幕,挑戰當代建築與城市發展被資本邏輯綁架的趨勢,並透過印度建築師Anupama Kundoo的作品,提出另一條以地方資源、環境循環與社會價值為核心的建築路徑。Anupama Kundoo出生並成長於孟買,後來移居南印度實驗社群Auroville,並創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她的作品深植於當地材料、技術與工藝,並試圖在現代性與傳統、科技與手工之間達成共鳴。展覽集合她多件代表作,如「牆屋」(Wall House)等,以展示其在物質性、光影與社群互動上的思考。

  展覽中特別強調兩項核心概念。其一是對資本決定建築的反思:當全球建築業被投資思維與物質消耗綁住時,建築的倫理、社會性與環境價值常被邊緣化。事實上,建築不必永遠追求更多、更大或更豪華,而可探索在地豐足的可能。其二是時間、材料與價值的再定位:Kundoo經常使用當地或再生材料,運用低技術與高技術混合、材料循環,和傳統結構智慧,以減少碳足跡並賦予建築時間的記憶感。

  「豐足而非資本」不僅讓觀眾能感性地體驗Kundoo的建築,也呼籲全球當代建築界重新思考什麼值得建造與用什麼來建造,以及建築與城市可以如何重構與回應環境、歷史與社會的需求。

(圖片提供:Architekturzentrum Wien)


多倫多多功能救護服務站


  多倫多多功能救護服務站(Toronto Paramedic Services Multi-Function Station)為一座結合救護、訓練與社區功能的設施,展現城市在公共安全與永續建築上的前瞻規劃。救護服務站由Diamond Schmitt建築事務所設計,提供救護車調度中心、急救人員訓練空間、行政辦公室以及社區互動場域,提升城市在面對災難與公共衛生危機時的應變能力。

  建築配置以功能動線為導向,可容納40輛救護車與20輛緊急事件回應車輛的車庫空間。為減少車庫門開啟導致的能量流失,設計團隊在每個車庫出入口設置迴旋空間,可節能約17%。此外,建築內部採高隔熱材料、三層玻璃窗、高效隔熱壁板與全電式機電系統,以符合多倫多市的淨零建築標準。室內的採光中庭貫穿整棟建築,整體空間可靈活配置。

  這座多功能救護站的落成,將使多倫多供應救護與訓練的設施更為集中、環境影響更低,也為未來城市基礎建設韌性模式提供一個典範。

(圖片提供:Diamond Schmitt Architects)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