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6A、6B展覽室
展期:2025.10.04~2026.01.25
策展人:阮慶岳
建築始於身心庇護的需求,我們一如地球的所有生物,藉建築對抗生命本質的危機,譬如天災、傳染病毒或他者的威脅。當恐懼與療癒交織時,讓我們見到混亂無序的真實顯現,以及對秩序安定的緬懷憧憬,二者皆是生命的本態。
不幸的是,現代建築與城市並沒有真正回應生命對於恐懼與療癒的思索,反而一步步落入巴塔耶所說「自我的膨脹、最終的空虛、對他者的蔑視、大聲的喊叫、對過往不幸輝煌的凝視」的時代沈淪裡,這正是展覽想要省視的位置點。
展覽因此分成四個主題:儀式、建築的法則、召喚、里山,邀請16組建築師∕藝術家,透過聲音、影像、裝置和構築的創作,呈現建築與生命的複雜關係,也詮釋空間本與哲學、神話、環境和人,從來就緊密相連的廣義本質。
一如文化地理學家段義孚在《恐懼景觀》所說:「人們不單建造房子、發明農耕以應對自然的威脅,還創作童話、傳奇,建構宇宙想像、哲學體系,將之作為心理的庇護所,用以逃避思維的混沌、對自然的恐懼。」
建築因此是宇宙混沌的顯現,是人類心智的庇護所,是生命棲息的所在,恆長存在恆常變動。而且,雖然恐懼吞噬心靈,療癒還是時時庇護,建築始於自身的恐懼與療癒,畢竟也要對他者的恐懼與療癒付出關懷。
參展藝術家包括:尹子潔、布恩森.普瑞姆塔達、吳增榮、吳耀東、松田和久、洪浩鈞、徐婷、符昌鋒、曾志偉、楓川秀雅、廖偉立、澎葉生、陳東華、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賴伯威、顧世勇。
展覽將於2025/10/4(六),在新美館地下三樓多功能廳舉辦兩場開幕座談,採線上報名,名額有限請儘速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9021027022694567120
玉山銀行將於臺北大學三峽校區捐建「永續講堂」
為培育跨世代永續人才,深化創新知識的傳承與實踐,玉山銀行於113年4月24日與國立臺北大學簽署合作意向書,將於三峽校區捐建「玉山永續講堂」。該建築預計於114年9月動工,117年正式啟用,未來將成為本校推動永續教學、國際交流與產學合作的重要基地。「玉山永續講堂」由玉山銀行全額出資,邀請安藤忠雄設計,基地位於三峽校區,總樓地板面積達2,12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1,427平方公尺,設計為地上二層、地下ㄧ層,建築高度9公尺。空間配置涵蓋大型講堂、教室、圖書室、行政辦公區與公共開放空間,可支援永續主題會議、教育訓練、學術交流、參訪導覽等多元用途。
日本法政大學設計工學部建築學科 舉辦「跨界構築——從經驗到實踐」講座
現場:法政大學田町校區5樓 多媒體廳(東京都千代田區富士見2-17-1)
線上:https://archi.ws.hosei.ac.jp/archives/3072獲取Zoom連結
日本法政大學設計工學部建築學科將以「跨界構築——從經驗到實踐」為題,邀請活躍於建築領域中、具備多元背景與國際經驗的建築專業人士,以三場講座探討亞洲建築的當代發展與實踐。演講免費歡迎到現場聽講,或連結ZOOM於線上聽講。
第1場|10/18(六)18:30~20:30 間外建築 馮國安/實驗與實踐。
第2場|10/20(一)18:30~20:30 立建築 廖偉立/雜木林進路 建築的思考與實踐。
第3場|10/30(四)18:30~20:30 大元建築工場 姚仁喜/窺其堂奧。
【建築書介】《臺灣老房子材料系譜》
作者:陳嘉基、蕭亦芝(企劃編輯、撰稿人)
出版: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出版時間:2025年6月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副教授陳嘉基老師,長期擔任各縣市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基於對老房子建築裝飾材料的熟悉與熱愛,多年來投入許多心力搜羅整理全臺各地建築構造與材料案例,包括磨石子、水泥花格磚、馬賽克、門窗玻璃、洗石子、面磚、鐵剪刀……等,資料庫極為豐富。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本於推廣空間文化資產保護利用之理念,數度邀請陳嘉基老師以「臺灣老房子材料」為主題,開設「老屋學校」進階課程,分享老師的研究成果,精采的課程內容,深受歷屆學員喜愛。在實體課程之外,古都基金會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老房子材料,因而催生出這套《臺灣老房子材料系譜》叢書。除了目前已出版的《磨石子》、《水泥花格磚》,未來還將陸續推出其他題材。
這套《臺灣老房子材料系譜》叢書,有別於常見的「集郵」式老屋圖冊,以偵探的好奇心、專業者的研究精神,對照臺灣獨特的歷史、產業、社會與人文背景,為讀者介紹各種材料的特性、引進年代、生產過程與應用實例,尤其是呈現材料盛行年代的年表,更是陳嘉基老師經年採集案例的心血結晶。透過共同作者兼編輯蕭亦芝精鍊的文字表達與配圖,希望能為讀者打開欣賞老房子的另一種視野!購書連結https://forms.gle/rGVQTuxykDX72cfy7,或洽古都基金會(06)220-4455
【國際建築新聞】隈研吾「擬聲建築」在葡萄牙展出
繼在雅典展出後,日本建築隈研吾的展覽「擬聲建築」(Onomatopoeia Architecture)將於2025年10月4日至2026年3月8日移師葡萄牙建築中心(Casa da Arquitectura)展出。此次展覽由隈研吾建築事務所與葡萄牙建築中心共同策劃,延續在威尼斯、波昂與雅典的展覽脈絡,並融入葡萄牙在地建築項目,打造一場感官與文化交織的沉浸式體驗。
展覽核心概念源自日文擬聲詞,如「fuwa fuwa」(柔軟)、「sara sara」(流動)等,隈研吾以此作為建築語言的延伸,探索材質、空氣與空間的互動。他認為擬聲詞比傳統建築術語更具身體性與情感連結,能讓人更自然地理解建築的氛圍與質地。葡萄牙版本的展覽將展出模型、手稿、照片與文字,並加入聲音作為詮釋工具,強調隈研吾作品的多感官特質與人文精神。展場設計由隈研吾事務所親自操刀,並以永續為原則,重構先前展覽使用過的展示結構,與空間進行創意對話。
(圖片提供:Casa da Arquitectura)
SOM研發生物混凝土
SOM與Prometheus Materials合作開發的「生物混凝土」(Bio-concrete)正嘗試以藻類光合作用與碳酸鹽礦化雙重機制,將建築從高碳排的角色轉變為具備吸碳能力的碳負建築材料。生物混凝土結合了兩種自然機制:藻類光合作用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並儲存CO2;以及碳酸鹽礦化過程,即在材料固化時讓CO2與金屬發生反應生成穩定礦物質,進一步固定碳。這項研究試圖解決建築業佔全球碳排放約四成的現實困境,並希望在建材從製造、運輸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中,減少甚至逆轉碳排放。
目前生物混凝土的壓縮強度已接近傳統混凝土,且展現出更佳的抗拉與抗斷裂潛力,同時能塑造成多樣形式與色澤,為建築設計提供靈活度。研究團隊也規劃未來將在地化生產,以減少長距離運輸的碳足跡。這項創新有望應用於如SOM稍早構想的「都市紅衫」(Urban Sequoia)計畫,讓建築像樹一般捕碳、淨化並再生環境。儘管仍面臨耐久性、法規認證與成本效益等挑戰,生物混凝土已展示建築材料邁向永續的新可能,為設計與科技如何共同為氣候危機提供解方。
(圖片提供:Dave Burk ©SOM)
芝加哥建築中心展出「建築獎項只是起點」
由伊利諾理工學院(IIT)舉辦的「密斯皇冠廳美洲建築獎」(Mies Crown Hall Americas Prize, MCHAP),並與芝加哥建築中心(CAC)合作策劃的展覽「建築獎項只是起點—照亮美洲卓越建築」(The Prize is the Beginning : Illuminating Architectural Excellence Through the Americas Prize),正在芝加哥建築中心展出。透過策展團隊的重新詮釋,揭示設計的多元面貌與文化脈絡。展出作品從北美到中南美,涵蓋各種建築類型與社會功能,包含教育機構、公共空間、文化設施與城市設計,強調建築不僅是形式的表現,更是社群、環境與歷史的交織。展覽名稱「建築獎項只是起點」意味著獎項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被獎項認可之後,建築與社區、建築師與公眾之間還有持續互動與成長的可能。透過這樣的展演與公共對話,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建築對於環境、文化認同與社會包容的責任。「建築獎項只是起點」象徵建築獎項的意義不止於表彰,而是激發對永續、包容與文化認同的持續對話。這場展覽不僅回顧傑出作品,也促進公眾對建築價值的理解與參與,並為新一代建築師帶來啟發。
(圖片提供:Chicago Architecture Center)
斯洛維尼亞百年山居別墅重建
位於斯洛維尼亞Bohinj湖畔的Vila Muhr,1902年由奧地利建築師Franz Ritte Von Neumann為貿易商Adolf Muhr所建,用於狩獵度假別墅,曾被改作王室住所、醫院及旅館附屬建築。建築在2014年倒塌,只留下石基與斷壁殘存。直到近年斯洛維尼亞的OFIS建築師事務所重建這座別墅,重塑該建築在Bohinj的地位。重建設計致敬原建築的佈局,保存原建築外型與方位,使其景觀與周遭自然環境以及鄰近的Bohinj飯店協調共生。OFIS在保留原址精神的同時,將新材質與工藝融入當中:地上一層外牆使用自遺址回收的石材;上層則以本地木材為主,並透過傳統碳化處理以強化耐用性,避免使用化學藥品。傳統木質陽台也被重新詮釋,以手工與現代結構相結合。
Vila Muhr是典範式的建築復興案例:它不只是重建一棟建築,而是憑借材質、工藝與設計傳統,融合生態與永續的考量。OFIS的手法彰顯在地文化的價值,也提出歷史遺產與當代設計共存的新模式,讓這座山間別墅成為Bohinj地區未來旅宿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標。
(圖片提供:OFIS ARHITEKTI)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