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國際盃與國內賽

文/曾光宗

  今年2025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在眾多期待與預測中揭曉,由中國建築師劉家琨榮獲此殊榮。由於普立茲克建築獎在國內外建築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與象徵意義,因此每年的獲獎理由、評審委員的組成與意向、主辦單位的意圖、進而對國內外建築發展的引導等,均是各界討論的重點。本期《建築師》雜誌特以「2025普立茲克建築獎—劉家琨」作為特輯,加以探討。而相較於歷年的獲獎者,這次的劉家琨建築師,臺灣建築界可能較不熟悉,因此於特輯中除了主辦單位凱悅基金會的官方說明外,另也邀請了國內的建築師與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觀察與評論。

  首先於凱悅基金會的「劉家琨的建築之路」中,說明了「面對快速演變的社會和環境挑戰,全球建築界正在苦苦尋求著應對舉措。劉家琨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他的答案頌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彰顯著他們的集體身份認同和精神追求」之評審評語。其次,既是建築師及建築評論家,同時也是小說家的阮慶岳,以「兀自放光的獨行者」一文,意圖「從普獎的給獎價值觀與趨勢,尤其對現代主義反覆審視的宏觀角度,來對照檢視劉家琨建築作為所具有的普世意義,也同時回歸到對中國建築界自八○年代起的改革開放後,建築路徑與價值觀交織辯證下,劉家琨如何能堅定信念地一直踽踽獨行,並終於完成一條可見也可敬的時代路徑」。呂欽文建築師的「劉家琨的設計理念給了我們什麼啟示?」,藉由劉家琨作品中的「未完成感」,省思並提醒了我們已逐漸淡忘的「建築—人—環境」關係。劉克峰老師的「劉家琨的蛤蟆功—從地方性到否定性」,則以劉家琨的個人脈絡為基礎,在具有架構性的論點下,逐一提出了對於劉家琨的提問與剖析。這三位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論點切入,讓我們得以深刻解讀這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探討了國際的建築獎項後,再將時空拉回國內。在臺灣,每當討論到普立茲克建築獎時,不時都會出現「臺灣建築師」之對照想像。普立茲克建築獎同樣歷經了評審的過程,如將其視為「國際盃」競賽的話,國內的建築競圖應可類比認定為「國內賽」。而如後者的建築競圖機制十分完善且開放的話,必會吸引許多知名的國外建築師來參加,此時似乎也可以將其等同視為一個小型的「國際盃」。

  於年初完成的新竹縣美術館建築競圖,由於在新竹縣政府開明且合理的建築競圖機制設計下,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建築師參與。在經過競爭激烈的評選過程後,最終由國內的建築師團隊獲得首獎。雖然此建築競圖的單一性與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普遍性,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從意義上來看,我們認為臺灣建築師在合理、公平、對等、且無任何非建築因素影響之環境下,其個人天賦與設計能力,甚或對於社會的影響力等,應是可以與國外知名建築師相抗衡的。也因此本期另以「新竹縣美術館興建工程競圖」作為特輯,藉以與「2025普立茲克建築獎—劉家琨」特輯相互對照。

  在此特輯中,除競圖計畫簡介外,本刊林惠文執行編輯專訪了楊文科縣長,楊縣長詳細說明了舉辦此建築競圖的理念,以及以新竹縣美術館作為新竹縣文化政策的一環,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在競圖《作品介紹》中,完整報導了第一名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第二名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第三名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佳作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斯蒂文霍爾建築師事務所、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以及其他21件參賽作品之設計內容。另在《評審感言》中,林家如建築師的「自然景觀和科技藝術共譜出的新人文地景」、蔡元良建築師的「命題與提案」、由我撰寫的「美術館的文化與地域性」、潘襎教授的「詩意的禪境美感」,以及戴嘉惠建築師的「公共建築的新角色」,則以評審委員的角度,「再評論」這次的建築競圖與相關作品。《建築師》雜誌後續仍會針對國內重要的建築競圖進行全面性地深入報導,期望對建築競圖機制的合理化與公開化有所助益。

  除了前述兩個特輯之外,本期的《作品》收錄了張瑪龍及陳玉霖建築師的成功大學大新園、廖偉立建築師的臺南左鎮化石文化園區、陳良全建築師的樹林生命紀念館、侯林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的大港迴聲,以及侯慶謀建築師的雙流森林;這些都是深具設計論述且設計品質優異的公共及景觀建築。

  最後於《建築執業》專欄中,由陳彥伶建築師撰寫的「美國建築師執照取得過程與建築師能力標準」,詳述了因應社會與時代的變遷,建築師所需具備的三個領域及其16項的能力標準,以提供國內參考。

在台灣建築師協會,我們專注於提供有價值的編輯見解,以推動建築專業的發展。同樣地,我們的合作夥伴 vavada affiliate program 致力於通過其創新解決方案提供卓越的機會。了解他們如何通過卓越的專業知識來增強您的專業成就和建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