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彼得.庫克個展


展期:2025/06/21~08/10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臺灣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觀察:西部由一連串繁華城市構成,東部則是有著神秘的山脈,以及近乎被遺忘的海岸地區。向內陸深入,可以看見湖泊,與地震留下的深刻裂痕錯落其間。在這片地景中,人們的潛意識悄然受到牽引,而那些支離破碎的建築彷彿具備了預見未來的洞察力與深沉省思的能量。

  本次展出的現地裝置作品,源自藝術家對這一現象的長期思索。作為一位來自歐洲的創作者,他在多次造訪臺灣之後,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氣息悄然滲入他的創作想像之中。於是,在近期的繪畫實踐裡,他將觀察到的矛盾轉化為一個充滿推想與想像的場域。

  作品從兩個端點展開——《秘密街道》(Street of Secrets)與《共融地景》(Inclusive Landscape),呈現城市的雙重面貌,一方面反映人們對交流與連結的渴望,另一方面則展現了當代文化語境中勇於冒險的姿態。「街道」(Street)是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元素,蘊含著模糊與曖昧的層次。而「都市化森林」(Urbanized Forest)這個概念,更指向一種深邃而神秘的變異。因此,當我們凝視這條「街道」,也像是朝向一座金碧輝煌的「希望之殿」前行,儘管旅程充滿裂縫與曲折繞行。

  本次展覽試圖透過一系列關於混合建築的隱喻,描繪對未來臺灣的想像:深入島嶼內部,探究製造與科技的奧秘,同時挑戰並探索由此激盪而生的種種可能。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士彼得.庫克爵士(Sir Peter Cook RA)是位教授,同時也是英國建築團體「建築電訊」(Archigram)創辦人,曾任倫敦大學當代藝術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建築學院院長,在近半個世紀以來,是全球建築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建築作品出現於世界各地,包括大阪、柏林、法蘭克福、馬德里等,以及與科林.福尼爾(Colin Fournier)共同設計奧地利格拉茲美術館,並以CRAB Studio建築事務所合夥人身分設計位於維也納、澳洲黃金海岸和英國波恩茅斯等地的大學建築。(圖源:台北當代藝術館)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7月31日營運


  2015年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底正式啟動「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的原台北機廠,歷經9年的古蹟修復再利用各項軟硬體整備後,於7月31日第一階段開館。

  文化部長李遠於6月27日親臨園區視察,參觀籌備處規劃的各類型多采多姿的展覽,肯定籌備處多年來在古蹟建築、軌道、車輛及文物等軟硬體建設的成果,修復屬於臺灣的鐵道文化、歷史與記憶,期許鐵博在辛苦的籌備歷程後,能持續完備第一階段開館各項工作,為國內外觀眾提供最完善的成果及服務。

  第一階段開放範圍,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此外更在園區內部的東側,規劃一條約335公尺穿越園區的南北通道,將併隨第一階段營運時開放行人通行,藉以串聯市民大道與基隆路的步道機能。

  在6處古蹟建築規劃〈動力.火車-柴電工場〉、〈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氤氳時代-員工澡堂〉3個常設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打開!組立工場〉3個特展;〈總辦公室〉、〈大禮堂的職工生活〉2個現地展;以及特地為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設置休憩的輕食賣店,並提供周末假日的乘車體驗服務,期盼藉由古蹟修復及多樣的展示手法,觸發參觀者對鐵道文化所串起的跨世代記憶的共鳴,體驗建築、車輛與機具共演的形與力空間氛圍。(圖源:國家鐵道博物館)


台南3市定古蹟光環境改造成果亮相


  台南市府7月10日宣布,日治台南州會、台南合同廳舍及台南愛國婦人會館等3處市定古蹟完成夜間光環境優化工程,讓歷史建築披上嶄新夜色。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光環境以現代照明技術串聯古蹟和城市脈絡,州會與合同廳舍運用DMX燈光編程技術,燈光路線連結台灣文學館、台南市美術館、孔廟園區、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天主教聞道出版社、台南神社事務所等場域,再延伸至愛國婦人會館。

  首波成果3處古蹟各具特色,台南州會燈具隱於建築結構內,透過光暈渲染溝面磚牆,營造立面光效連續性,凸顯和洋折衷風格建築語彙。台南合同廳舍運用光涵構手法勾勒牛眼窗與建築輪廓,橫向光帶延伸至消防局、旅服中心與史料館,重現民生路騎樓下方歷史遺構。愛國婦人會館則以暖黃光線透出窗格,搭配庭院樹影與步道燈具,營造靜謐溫潤的夜間氛圍。

  文資處後續將啟動祀典武廟、大天后宮、台南孔廟、台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等4處國定古蹟,及開基武廟原正殿、開基靈祐宮、廣安宮、台南興濟宮與大觀音亭等4處市定古蹟光環境優化,讓台南舊城透過夜間光影場景,展現新舊交織文化風貌及夜色魅力。(圖源:台南市政府)


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啟動國際專業訓練計畫


  為強化臺灣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國際視野與專業實力,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啟動「主題式國際博物館專業提升訓練計畫」,首年度聚焦「兒童建築教育及策展」主題,攜手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Arc en Rêve Centre d’Architecture)展開深度合作,並由社團法人台灣現代建築學會共同協力規劃執行。

  本年度共遴選15名來自全臺各地的博物館與文化機構從業人員,參與為期一週(114年6月30至7月6日)的密集訓練課程。參與人員機構包括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總會、淡水古蹟博物館、臺中市立美術館、財團法人長虹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等。課程內容涵蓋建築策展理論、兒童教育推動策略、空間美學導入與跨文化展覽交流,協助學員拓展國際視野、精進實務能力,並為臺灣博物館永續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波爾多建築中心長年推動面向不同年齡與身份群體的教育行動計畫,其核心使命之一,即為年輕世代建立理解建築與城市空間的起點。該中心認為,「認識建築」不僅是專業學習的開始,更是通往城市文化與公共參與的重要入口。

  在本次訓練課程中,學員將透過多樣化的體驗模組,深入探索建築與空間的創造邏輯。包括以木條等簡易材料親手組構空間結構,理解建築設計背後的基本邏輯與創造力;安排參訪現代與當代代表性建築,實地觀察結構與美學的關聯性,並與當地建築脈絡進行對話。

  此外,課程亦設計具思辨性的「建築法庭」角色扮演環節,學員需就同一座建築提出正反論述,捨棄主觀審美,聚焦於建築的社會性、功能性與文化價值,藉此培養其批判思維與公共溝通能力。

  波爾多建築中心的教育方法重視多元參與及實作體驗,透過「認識建築」為起點,啟發學員將建築視為文化理解與社會對話的媒介。此課程亦鼓勵館員反思如何在策展與教育中引入建築觀點,深化觀眾互動與文化詮釋。

  培訓期間,參與者將簡介所屬單位典藏或展覽特色,與合作機構進行交流。返國後亦將參與成果發表會,並撰寫訓練報告,作為未來知識傳承與推廣之基礎。(圖源: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


【國際建築新聞】「更美好生活事務所」:建築作為社會實踐的提案


  由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建築系教授Sabine Pollak、義大利策展人Michael Obrist與義大利建築學者Lorenzo Romito共同策劃的展覽《更美好生活事務所》(Agency for Better Living)以建築為媒介,探討當代都市中「居住權」與「空間正義」的實踐可能。展覽議題質疑傳統建築論述的精英主義,提出三種顛覆性路徑:透過「日常生活的微觀政治」,記錄女性與移民在維也納社會住宅中的空間抗爭;以「非標準化住宅」研究,挑戰奧地利僵化的建築法規;透過「邊緣城市偵查」方法,帶領民眾徒步探勘羅馬非法定居點,將廢棄空間轉化為社區文化節點。

  策展團隊刻意採用「事務所」(Agency)而非「展覽」一詞,強調其行動導向特質。展場中呈現的檔案包含:手繪社區地圖、居民自建模型、法規條文塗鴉改寫等,這些「非傳統建築再現」形式,直指專業知識與常民智慧的對話必要。其中最具衝擊性的是「羅馬難民營廚房改造計畫」,透過共食活動讓建築系學生與難民共同設計可移動爐灶。此展覽可視為歐洲另類建築運動的縮影—當代建築師不再滿足於形式創新,而是將設計過程民主化,讓空間成為社會改革的觸媒。

(圖片提供:Austri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攝影:art: phalanx、Hertha Hurnaus)


Eutropian推動負責任的觀光旅遊


  Eutropian長期關注歐洲城市面臨的過度旅遊危機,雖然旅遊為城市帶來財政收入與就業機會,卻也造成環境惡化、生活成本增加與社區結構瓦解。近十年來,房價上漲、交通過度負荷以及觀光客大量湧入,已嚴重改變城市面貌與居民生活。為此,Eutropian與一群民間組織、社會企業及合作社合作,透過研究與推廣,致力發展一種能將旅遊收入導向社會服務、環境保護與在地文化的「責任旅遊」方式,以抵抗傳統大量觀光的剝削型特性。Eutropian以完整案例研究為基礎,推動多項與城市永續旅遊相關的計畫。例如,在URBACT網絡「互動城市」計畫中,Eutropian推動一系列以公共空間和文化服務為主題的社會企業,以豐富城市負責任的旅遊體驗。在葡萄牙里斯本Intendente 社區,他們協助建立旅遊合作社Largo Residencias,以觀光收入支撐當地服務;在克羅埃西亞,他們協助挖掘數百年前的檢疫設施並發展歷史遺址治理模式,使當地居民得以共同管理並善用旅遊收益。在維也納則聚焦於社區型旅宿、共融設計工作室與文化空間。

  Eutropian是一個在維也納與羅馬註冊的非營利組織,持續推動跨領域的城市轉型研究與公共參與實踐。他們透過工作坊、政策設計、公民參與與知識傳播等方式,協助政策制定者與在地團體開展合作,提升共享經濟、文化保存與責任旅遊等議題的能見度,試圖在多重壓力下重塑旅遊與居民共處的可能性。其核心策略包括:將觀光財源返還社區、提升旅行者的社會責任感、以共治模式促使政策與實踐,並藉由知識與技術轉移,引導城市建立一套永續旅遊體系。

(圖片提供:Baback Fakham CC BY-NC 2.0_、Eutropian、Lasta)


巴塞隆納新型態集合住宅


  位於巴塞隆納Illa Glòries街區的集合住宅,強調平權與分享,由當地建築事務所Cierto Estudio設計興建。建築配置延續巴塞隆納城市格網肌理,將兩大體量環繞中央庭院,營造開放空間與步行通透性。每層樓的戶型圍繞一個旋轉45度的核心,擺脫傳統走廊的單向性,轉而以交錯、開放式的空間結構。連續的陽台走廊,不僅提供通風採光功能,也作為鄰里社交的中介平台,有助於居民之間的自然互動。

  結構系統結合混凝土基座與以主要為直交集成板(CLT)構造建成的樓層。這不僅有效減輕建築重量,也大幅降低建造過程中的碳排放與用水量,並減少對土壤與地下水的影響。建築設計達到近零能耗(NZEB)標準,透過良好規劃的座向、橫向通風、被動式遮陽系統與綠化屋頂,實現能源效率與舒適性。每戶住宅的格局皆具有高度彈性,也能流動地連接至公共生活區域,如庭院、連廊與屋頂平台。

  Cierto Estudio透過本案具體實踐了模組化建築、永續構材與社會互動空間的整合,體現了當代城市住宅在平等、彈性與環保之間尋求平衡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提案,旨在回應未來都市住宅在社會正義與生態責任上的挑戰。

(圖片提供:Cierto Estudio)


國際平台SHIFT以競圖扭轉世界


  SHIFT世界建築競圖是以永續建築與城市設計為目標的國際性平台,透過創新的競賽機制,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藝術家、工程師和思想家,共同探索應對氣候變遷、資源危機和社會不平等問題的空間解決方案。SHIFT平台扮演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平台設定的競圖主題如「後碳城市」和「循環材料建築」等,都緊扣當代建築領域最迫切的議題,要求參賽者提出創新的設計理念,並將這些永續發展的構想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透過嚴謹的公開評審過程和後續的作品展覽,影響實際的建築發展方向。

  SHIFT強調跨國界的協作與交流,淡化地域限制,吸引不同地區的專業人士參與。競圖評審團隊匯聚了如荷蘭MVRDV事務所、日本坂茂建築工作室等國際頂尖建築團隊,形成了一個開放共享的專業知識網絡。除了競圖,SHIFT還積極拓展教育與社會影響力。平台定期舉辦線上研討會,出版《永續材料手冊》等開源資料,並與各大學合作開展工作坊,有效降低永續設計的參與門檻。例如柏林工業大學合作的「貧民窟升級設計課」讓學生獲得實踐經驗,更將優秀的設計方案直接提交至孟買市政府。SHIFT平台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建築行業從「形式驅動」向「倫理驅動」的轉型。透過競圖,SHIFT平台正在逐步改變建築行業的價值標準,也為解決當代城市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提供了寶貴的思路。

(圖片提供:SHIFT)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