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建築師性平年 呼籲六師共築平權職場
為了強化建築界對性別平等的承諾,全國建築師公會於4月11日舉行記者會,邀請來自各界的貴賓、建築師及媒體朋友們一同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
本次記者會由全國建築師公會主辦,主要目標是建立健全的性別平等及性騷擾防治機制,打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並進一步呼籲業界共同承諾防止性騷擾及建立友善的環境。全國建築師公會以「有效、友善、可信賴」三大原則,推動具體的性別平等措施,並透過本計畫,強化業界對性別平等的承諾。
崔理事長強調,建築師性平年將成為業界致力於性別平等的里程碑,並呼籲各縣市建築師公會共同響應這項具有深遠意義的計畫。隨後,多位貴賓陸續致詞,包括勞動部李政務次長、李玲玲理事長、尤美女律師、李晏榕律師。他們皆表達了對性別平等倡議的支持,並指出性別平等不僅是對建築界的呼籲,更是一場社會的變革,應當落實於各行各業。
共築平權
建築師承諾簽署儀式
記者會的高潮是「共築平權:建築師承諾簽署儀式」,各縣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齊聚一堂,共同簽署支持性別平等的承諾,展現了建築師界對性別平等、建立友善工作環境的堅定決心。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崔懋森帶領各縣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一同簽署,並獲得現場嘉賓熱烈掌聲。
同心性平:共鳴行動
「同心性平:共鳴行動」,更是讓現場氛圍達到巔峰。貴賓及與會者同台,高聲喊出口號:「性平建築,永續未來!」表達大家對性別平等的支持。這一響亮的聲音,象徵著各界攜手並肩,共同為性別平等、創造更友善與永續的建築環境努力。
記者會結束前,所有貴賓、理事長及與會者共同合影留念,見證這個重要時刻,並展現對未來的共同承諾。
此次「2025建築師性平年」記者會,不僅是建築界對性別平等的聲明,更是一場業界攜手前行的實踐。全國建築師公會期望,藉此一倡議,促進更多的對話與行動,並希望所有建築師、業界專業人士及社會各界共同為創造更公平、友善的工作環境而努力,邁向永續未來。我們誠摯邀請更多業界夥伴與我們攜手並肩,共同實現性別平等的願景。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期:5月10日至11月23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即將啟程前往威尼斯,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臺灣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臺灣館雖位於平行展區,但擁有大會認證的專屬館舍,是臺灣持續參與國際建築對話的重要據點。臺灣每兩年選出一組策展團隊代表參展,呈現當代建築思維與文化反思,今年展覽主題為「﹝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呼應當前全球動盪與臺灣面對自然、政治多重壓力下的處境與思考,「無」並非「沒有」,而是「無所不在」,展現臺灣對信仰、文化、自然與社會議題的多元理解與反省。
李靜慧強調,臺灣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緣位置,使建築成為與自然共處、對話與學習的過程,這樣的智慧也體現在策展理念與作品中,感謝成功大學策展團隊跨界整合建築、電影等領域,深化展覽內容;以及外交部與義大利代表處的支持,讓臺灣館成為「歐洲臺灣文化年」的重要項目。期盼臺灣透過這次參展,將當代文化思考帶到國際舞台,持續與世界進行深度對話。
國美館長陳貺怡表示,感謝文化部及外交部長期以來對威尼斯雙年展的支持,讓臺灣得以在這項國際建築盛會中持續發聲,經過長時間的籌備終於啟程,雖然臺灣館位於平行展區普宮,但地理位置極佳,也成為臺灣建築設計與國際對話的重要舞台。本次展覽邀集17組優秀建築團隊參與,在地震頻繁的臺灣,建築師面對的是極大的挑戰,也因此蘊含更深的創造力與韌性。此次亦規劃多場論壇,期望透過這些論壇,讓大家能夠深入地瞭解臺灣建築的特色,能夠在這個漂蕩的世界裡,把臺灣的智慧帶到世界上。
新北市立圖書館第二總館由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取得設計監造權
新北市文化局於去年7月為第二總館公告徵選建築師,23日在新北閱讀節時揭曉前六名得獎建築師,首獎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打開書本」為設計理念並賦型於外觀,未來將打造以知識、生活、科技相互加乘增長,塑造如同大樹生長的圖書館。其他名次分別為,第二名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第三名陳章安建築師事務所、第四名郭自強建築師事務所、第五名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第六名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市長侯友宜表示,全國最大圖書館在新北市,為塑造新北為一座閱讀大城,在社區、學校裡設置圖書館,去年一整年有5千萬人次進入圖書館閱讀,閱讀率全國最高。未來將斥資53.5億在硬體設施,新建19處,改造386處圖書館。且為了平衡區域發展提升閱讀能量,雖已有一座符合「通用設計」的總館,更將於三重溪北正義國小旁,構建新北第二總館。
未來的第二總館將是一座樓高八層,除2~8樓為主要圖書借閱區域之外,1~2樓以城市大客廳概念,開放作為城市活動結點,提供逛街休閒、學習娛樂的生活空間。設計概念上希望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容器,更是社區日常的延伸場域。建築規畫上,導入全天候可使用的開放空間,與學校及社區活動無縫結合,提供運動、聚會、表演等多元場景,活化都市生活節奏,促進健康與社會交流。
圖書館主要大廳設於2樓,透過一座貫穿街角的大階梯與地面街道連接,串聯都市地景與空中平台,形成具儀式感的入口動線,與可見可達的公共階層,讓閱讀不只是靜態行為,更像是向城市展開的知識探索。2~4樓設有樂齡終身學習區、兒童閱讀區、青少年Living Lab等,塑造全齡多元學習場所。
第二總館將於114年完成基本設計,115年完成細部設計開工動土,預計120年完工啟用。
新北市美術館開館活動 「建築光雕」點亮城市文化軸線
新北市文化局4月26日至6月1日將於美術館戶外園區,舉辦連續六個週末的新北市美術館開館系列活動,內容包括表演節目、主題市集與建築光雕。其中建築光雕結合科技與藝術、建築與自然,以夜間光影作為展演載體,呈現美術館建築的生命力與創造性。建築光雕由光雕大秀《共生的呼吸》、品牌動畫《全民的美術館》以及建築美學式《流動的畫布:色彩詩篇》三大單元組成,透過光影敘事與多感體驗,邀請市民共感新北市美術館作為全民共享藝術場域的開放精神。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建築光雕以傾聽生機為策展主題,呼應美術館與三鶯文創整合的策劃脈絡,連結新北各區文化廊帶,建構藝術與環境兼容的文化生態系。透過光影技術將新北市美術館建築幻化為巨型畫布,營造夜間美術館嶄新體驗,使藝術得以跨越展牆、進入社區、走進生活,進一步實踐美術館「開放、共感、創新」的核心理念,展現新北城市美學新風貌。
此次建築光雕展演由「豪華朗機工」擔任總編導,邀集專精製作統籌、影像與音樂創作、與硬體技術的多支頂尖團隊共同創作,包括「孵一間有限公司」、「玖格設計」、「三頁文有限公司」、「必應創造」與音樂製作人謝宗翰,以美術館建築為出發點,藉由光雕大秀《共生的呼吸》、品牌動畫《全民的美術館》以及建築美學式《流動的畫布:色彩詩篇》三大單元,打造總長30分鐘的光雕藝術盛宴。
光雕大秀《共生的呼吸》共分為六段章節,將建築化身巨型動態視覺藝術載體,內容從建築誕生、自然交會、環境對話到未來願景,透過投影、燈光與音樂交織,呈現美術館作為有機體的生命節奏,回應自然與人文的共生思維;品牌動畫《全民的美術館》,則以「打開、移動、跨越、連結」為主題,打造四段各30秒的精緻動畫短片,展現新北市美術館作為城市文化中樞的多重意涵。建築美學式《流動的畫布:色彩詩篇》以新北市的天光地景色彩為靈感,為美術館披上流動的光影新衣,藉由五段視覺詩篇,描繪從清晨到黎明的色彩轉變。
淡海輕軌機廠結合幾米繪本打造探索基地 開放預約導覽
新北捷運公司自22日起,「淡海輕軌機廠」正式開放預約導覽,首度向公眾揭開北臺灣第一座輕軌五級維修基地的神秘面紗。此次導覽融合幾米繪本的奇幻世界與列車維運的專業知識,適合各年齡層親子、學校與一般民眾參與,採線上預約制,有望將吸引親子家庭、鐵道迷及教育機構踴躍參與。
淡海輕軌綠山線沿線11座車站的公共藝術作品皆由國際知名繪本藝術家幾米量身打造,幾米更在淡海輕軌的建設過程中汲取靈感,創作出繪本《閉上眼睛一下下》,講述暱稱「阿給」的小女孩搭乘輕軌展開冒險的故事,將搭車體驗化為一場奇幻旅程。而今,淡海輕軌機廠將此故事實境化,結合機廠空間與繪本角色、場景,讓參觀者彷彿走入繪本的奇幻場景,體驗列車幕後運作的日常,將城市日常與童話意象融合,打造出一條「會說故事」的藝術輕軌。
導覽活動民眾可搭乘專屬導覽專列進入機廠,宛如回到輕軌列車的「家」,並近距離見證車輛日常保養流程中的重點工序,如特殊的「加砂」作業,確保列車在軌道上安全制動的關鍵步驟,以及平時無法觀看的洗車作業流程,讓民眾得以直擊列車如何維持外觀清潔與運行品質。
導覽全程由淡水在地走讀品牌「旅學堂工作室」的專業導覽講師帶領,穿插繪本《閉上眼睛一下下》中主角暱稱為「阿給」的故事線,設計出一條兼具想像力與知識性的探索路徑。從小朋友到長輩,都能在過程中理解列車如何每天穩定、安全地服務市民。報名及相關資訊可上新北捷運官網:www.ntmetro.com.tw或新北捷運粉絲專頁洽詢。(圖片來自新北捷運公司網站)
逢甲大學攜手雲林縣打造「斗南鐵道小書屋」 用建築專業回饋社會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長年深耕偏鄉教育與公共空間再生,4月14日正式啟動「斗南鐵道小書屋暨社區共融空間」計畫,攜手雲林縣政府、建築專業師生與在地團體,推動閒置空間活化,打造集閱讀、共融與創生於一體的新聚點。
本計畫由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主持,邀請校友建築師謝伯昌擔綱空間設計,並結合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室內設計課程,由許盛鑫、林葳、呂耀中三位老師共同指導,帶領25位大三學生展開為期7週的實作行動。從場域踏查、空間構想到設計初稿,同學們實地走入社區,在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及七號倉庫張進鑫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導覽與深度訪談,深度理解社區脈絡,讓設計不只是課堂作業,而是真正回應地方的有感實踐。
「這是一場完全自主的CSR與USR實踐!」推動小書屋計畫多年的呂耀中老師強調,這不只是建築設計課程的延伸,更是大學生回應社會的行動力展現。每一座小書屋的誕生,都凝聚了學校、系友、地方與企業的力量,是最有溫度的教育與設計實踐。
【國際建築新聞】「斷層線」—建築在環境危機中的角色
在紐約與伊斯坦堡職業的建築事務所Büro Koray Duman(B-KD)的建築提案「斷層線」(Fault Lines)對環境與地質主題的深刻詮釋,將展出空間轉化為反思地震活動與人類對地球影響的空間。「斷層線」的靈感來自2023年2月重創土耳其東南部與敘利亞北部的地震。該提案邀請觀眾思考塑造我們世界的地質力量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展覽包括一個大型懸掛雕塑裝置及由人工智慧生成的景觀畫廊,展示自然與人為介入的交織。展場地面上點亮的斷層線引導觀眾進入一段將建築與地球演變表面相連的空間敘事。
本案原為針對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土耳其國家館的競圖,並進入到決選階段,雖然最後遴選單位挑出另一團隊代表土國,但確實呼應大會對建築在環境危機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討,以及其在自然與人工系統中可能發展出的多重且廣泛的因應辦法,鼓勵觀眾深入思考構造運動、建築與當代環境危機之間的交集。
(圖片提供:B-KD)
研究計畫「不得不再利用」
「不得不再利用」(FORCED REUSE)是由瑞士日內瓦藝術與設計高等學院(HEAD-Genève)啟動的一項研究計畫,專注於建築與室內設計中的再利用現象。此計畫特別關注於在資源稀缺、危機或迫切需求的情境下,由使用者自發進行、未經建築師與設計師參與的空間與材料再利用行為。
這類再利用並非源自環保倡議或文化資產保存的動機,而是源於生存、臨時解決方案與實用主義的需求。這使得「不得不再利用」成為對當代設計與建築永續思維的重要反思。「不得不再利用」計畫旨在跨地理與歷史脈絡收集並分類各種不得不再利用的案例,這些案例雖然多數尚未受到建築與設計領域的充分關注,但往往展現出極大的創意與資源韌性。
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些實例,揭示在資源極度有限下,空間如何被重新構想與再生。這項研究透過檢視被迫再利用的實踐,挑戰傳統建築與設計對於「改造」與「永續」的理解,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在危機與不足中所孕育的創造力與集體智慧。
「不得不再利用」研究展出時間為2024年3月至2025年8月。
(圖片提供:KOSMOS Architektur GmbH、A. Savin)
芬蘭Tampere精神科診所
由C.F. Møller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Tampere精神科診所是芬蘭Tampere大學醫院的一個新單位,宗旨為支持患者的康復過程並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診所位於醫院區的邊緣,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鄰,提供了一個獨立且隱密的療養空間。設計強調「療癒建築」的概念,透過自然光、舒適的建材以及室內外空間的流暢連結來減少壓力和焦慮。建築有靈活的結構,創造多種不同的環境,包括私人、社交及公共空間,以滿足精神科患者的需求,並幫助他們適應外界生活。建築配置由三座面向自然環境的U型護理建築,以及一座環形佈局的行政與活動區組成,形成一個封閉的共享庭院。這種設計不僅提供安全且隱密的環境,也促進社交互動與康復活動。診所提供180張病床,涵蓋多個精神科醫療單位,包括急診、精神病、危機處理、門診、身心科、神經精神科、情緒障礙科、神經調節科、藥物濫用科及司法精神科等。Tampere精神科診所的設計融合了自然環境與現代醫療需求,為患者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康復的空間,同時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這座診所不僅是醫療設施,更是一個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融合的場所。
(圖片提供:C.F. Møller ARCHITECTS)
雪梨Darlington公立小學獲建築獎
由fjcstudio設計,位於雪梨郊區的Darlington公立小學改建工程榮獲2024年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建築獎。本校與原住民社群擁有深厚的連結,該學校作為創新教育空間的典範,強調融合第一民族文化與永續發展。新設計在入口處原先較為剛硬的幾何造型之內,巧妙地轉變為柔和起伏的曲線,營造出舒適的氛圍。「遊戲」是設計理念的核心,彎曲的立面細膩地環抱著經過精心規劃的大型戶外場所。空間規劃提供各種規模和多樣化的遊戲空間,以滿足不同年齡層學生的需求。每個戶外空間都具備多重功能,進一步拓展教學的可能性。
世界建築節評審團認為,Darlington公立小學的設計成功地融入當地社區和不同使用者的觀點與體驗,展現了對地方歷史、文化和時間的深刻理解。設計成果充滿詩意,建築物內外、地形與景觀、形式與材料轉換流暢,帶來意想不到的溫馨感。更重要的是,這項設計展現了對歷史差異的肯認與和解,為所有人指引出一個共生的願景。
(圖片提供:fjcstudio)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