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第卅二屆

社長 許俊美
主編 林志崧
評審委員 1.張哲夫 2.何錦秀 3.張基義 4.陳良全 5.曾光宗

美麗的永續建築—「花博新生三館」地上長出來的藝術品—「蘭陽博物館」 同列2010台灣建築獎


建築師雜誌社年度重要建築選拔活動「2010台灣建築獎」,於10月24日晚間出
爐。兩件台灣建築獎在評審們極高共識下產生,且兩件作品因緣際會有其共同
時空意義。評審委員們認為,兩案共同傳達了台灣建築回應國際建築專業與議題。
蘭陽博物館:在建築設計上的表現,達到國際級博物館專業水準,其原始設計在於對宜蘭單面山的反應,以及與蘭陽溪為鄰的環境陳述,成功傳達建築有如自土地長出來的地景藝術作品,其材質反應了大地的紋理,創造出豐富的空間結構。它雖然透過地方政府的預算與採購流程執行而成,其成果卻能達到國際建築專業水準。其次在台灣談論地域主義議題上,因本案而呈現新向度,它不再是圖騰或符號,而能利用地形、環境的抽象轉換來呈現建築,這正是目前國際間建築師們所共同關切的議題。
九典的花博新生三館:是台灣發展綠建築設計十幾年來,首件將設計與研究整合得宜,呈現最完整綠建築指標的作品,它是本土永續建築設計的創新嘗試,其對地景的尊重、樹的保留、風向與陽光等物理環境的處理均相當細膩,誠然是當代具指標性永續建築作品。相較以往綠建築停留在量化階段,本案透過國際性競圖方式,在時間與技術等不同壓力下,建築師勇於超越與創新而能如期完成,九典在花博新生三館方案,其成就甚至超越北投圖書館。此外,兩案在時間上一個因工程難度持續進行了十年,一個因政策需要在一年九個月完成,兩者均屬不可能的任務。蘭博展現了大元聯合事務所堅持品質的毅力,花博新生三館則展現九典在自我挑戰與超越的能力。而從蘭陽博物館的設計強度與方案完成能力,看到了台灣建築專業已然進入另一更高層次,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里程碑,對台灣建築空間環境品質的提升,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
櫻花陵園D墓區納骨廊:是一個以最少的材料、最少的形式表現,做出空間層次感最豐富的案子,由於基地位在相當陡的坡地上,墓園入口的橋尤其不可思議,既是結構又是空間,放棄建築師以往使用最多形狀與材料的手法,迥異於以往的黃聲遠。面對生死,建築師嚴肅思考空間本質,是一件針對社會大眾價值觀具有教育性的作品,尤其對一個活著的人,進入這個空間,所要進行的活動,會產生的狀況,都作了深刻的思考與安排。納骨塔材料應用簡單,從傳統納骨塔內向的空間,全部開放為對外,面海的配置排列,重新定義納骨塔為納骨廊,結合地景的設計,打破以往對墓園的印象,是建築師目前為止最洗鍊的案子,也是最大的突破。
基督教救恩之光教會:建築站在混亂的台中街頭令人有驚豔感,內部空間光線的處理、空間的高度、層次,一切建築細部都處理得非常好,尤其光線的處理,教會建築對光的需求,光的照射角度與投射物,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公共空間動線不管入口或在上面行走,動線空間序列層次通通被照顧得很好。材料方面,清楚反映台灣在處理清水混凝土施作狀況的品質,是建築師一系列作品中,非常精鍊的作品之一,目前為止細部與材料處理得最好的作品。整體而言,是一個嵌入環境的藝術之作,建築師非常勇敢的跳進去,很有感覺的處理事情,刻意將教堂作得不像教堂,作為常民生活的一部份,一個都市場所,能聚集居民,甚至不僅教友前來,對都市是很好的貢獻。建築師充滿活力且多元,有相當能力將很多東西緊湊拉在一起又不會失控。
東海大學音樂系暨美術系館:楊家凱和陳宇進的設計維持一貫理性和嚴謹,從東海校園空間架構出發到系館建築計畫,呈現出極端約制下的洗鍊和美感經驗,尤其是每坪5萬6造價的條件下,能有這種成果實屬不易,作為音樂系和美術系館其表現方式恰如其份。從校園規劃角度來看,這棟建築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將校園紋理巧妙延續下來,絕非校園內僅具視覺性與物件性的建築設計。除設計密度極高外,也把空間結構性、城市性處理到很好的地步,將科比意或路易斯康處理空間的氛圍和材料的真髓以及精神都延續下來。空間處理得非常豐富,一直延續到室內,在低造價之下,作得最成功的部分是演奏廳,非常不容易。兩邊材料使用夾板,透過設計者精準的處理和非常豐富的肌理,處理得遠超過單價的水準。設計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極高,包括結構,柱子和皮的關係,已經處理到皮層和結構、空間同一理念貫澈到底。留住東海教堂的型,將裡面的結構翻到外面來,在舊有建築作考量,重新給予聰明的詮釋方面,作得非常成功。


2010臺灣建築獎

台北市國際花卉博覽會新生公園區夢想館、未來館與生活館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蘭陽博物館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10臺灣建築獎佳作獎

櫻花陵園D墓區納骨廊


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

東海大學音樂系暨美術系系館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