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藝文大樓競圖」省思
文/廖慧燕
台大為迎接即將到來的2028年建校百年慶,特別籌建綜合音樂、博物、美術及教育合而為一的「藝文大樓」,期望以「藝術人文」為底蘊,「繼往開來」銜接過去並開啟下一個百年。由於建築規模及其時代意義極具挑戰性,加上競圖方式及過程完全依照採購法的精神,所以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優秀建築團隊,第一階段計有十七家參與,初選入圍五家進入決選。
競圖執行單位對於入選團隊不但給予合理的方案構想修正時間,也給予每個入圍團隊提案補助費,引用評審委員之一—吳光庭老師的評論,這些競圖機制上的良好作法,使得入圍作品整體設計質量較初選時的構想呈現更深入周延,展現具國際品質的建築競圖。為使大家對這個眾所矚目的競圖案有較深入的了解,本期特別製作藝文大樓競圖專輯。
本專輯除介紹第一名之設計案外,也詳細介紹各入選團隊之提案,同時邀請策劃及推動本案的薛昭信建築師與吳光庭老師、前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兩位評審委員撰寫評審感言。薛建築師說明本案籌畫、評選過程概要、規劃原則外,也分析了入選案的設計特色,最後語重心長地提出設計團隊在未來設計發展應深入探討的議題,及後續應與學校密切合作;吳老師認為本案主辨單位雖提供了詳細的設計原則及面積需求,但是如何藉助藝術人文功能的新建築以啟未來卻少有論述,這個空白成為設計團隊提出論述,做為貫穿整體建築設計構想的主題,他同時也分析了這五個設計提案的優缺點;林前局長則仔細的分析五個提案的優點及問題,並將提案做歸類分析,同時說明評選最後階段中第一名的設計案會出線的關鍵,為該設計案提出的「未來性」,促使評審以多數決達成共識;另外,本刊訪談也是評審委員的前故宮林曼麗院長,林前院長認為本案需把握在大學校園、面對未來、四個機能在同一棟大樓等三個重點才算切題,且四個空間應產生「關係」才有意義,其中平田的作品提出New-Forum共創共製的概念,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激發,藉由連結、激盪、交流,創造更多新知識、新價值、新想法,提昇場域意義,但她也強調本案有很多不確定性及須面對的挑戰,未來必須與學校緊密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國內近年來公共工程競圖案,業界多所詬病,包括未給予合理的時間與提案補助費等,相較於本案競圖機制之合理完備,所以可吸引眾多優秀設計團隊,且提出的設計案之專業價值及設計品質均達國際水準,是個極具參考價值的典範,幕後籌畫辦理競圖之團隊的努力,功不可沒,也值得未來國內擬定公共工程競圖機制之參考。
本競圖案在計畫部分,雖然競圖資料中詳細說明規劃原則、戶外庭園、各館之設計原則及各空間之面積需求等,但是在未來之使用如美術館、博物館之定位等與多數公共工程類似,其實並未有完整的規劃;而藝文類建築包括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等,這些建築物的營運維護費用多非常高,所以規劃設計前一定需先定位清楚,硬體方能配合定位及目標設計,未來「才能走得平順又長遠」;何況本案更在同一大樓內,含括四種不同功能,其複雜程度更高,所以包括薛建築師及三位評審委員都一再強調後續建築師必須和臺大緊密合作。尤其台大適逢兩任校長交接,期望建築設計團隊加強與校方、師生、使用單位進行交流溝通,建立明確的設計方向及目標建立共識,讓這個因具有「不確定的未來性」而獲選的作品,可有「確定的目標與未來」,確實達到傳承與開創的跨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