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延伸宜蘭環評過關
環境部20日召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37次會議,審查「高鐵延伸宜蘭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交通部鐵道局指出,本案起點銜接既有南港站地下月台,沿線經南港、汐止、平溪、雙溪、貢寮,避開翡翠水庫集水區後進入頭城,於宜蘭縣政府東南側設站(宜蘭縣中心點),往南設置1座維修機廠;全長約60.6公里,既有高鐵南港站已預留尾軌路段約1公里 ,並於大坑溪以西已出土,新建工程則約59.6公里。
鐵道局長楊正君表示,未來高鐵和台鐵是互補、互相成長,宜蘭納入一日生活圈範圍,是在地居民的期望;在全國鐵道路網的目標,規劃包含花東雙軌、南迴鐵路改善,也都是台鐵計畫,「沒有要讓台鐵落寞」。
至於外界討論高鐵特定區規劃及鐵路營運的議題,楊正君解釋,特定區屬於都市計畫程序,要等到都市計畫劃定完成,才能進行後續處理;而未來的鐵路營運部分,目前不太可能有新的「東高鐵」公司,因此已與目前的台灣高鐵公司有細部討論。
有環評委員認為,雖然環評通過,不代表就能施工,但諸如營運者營運績效、土地開發議題、利害關係人台鐵也很重要,應在環評機制中有討論空間。環委也在會中討論車站專用區、特定區是否應納入評估。「車站專用區」包含車站站體、停車場、接送區等,而「特定區」可能還包含住宅、商業區域等;雖然特定區可能涉及都市規劃,但車站專用區是必要設施,理應提出規劃,這也涉及土石方暫置或區外暫存的議題。
經內部會議討論,環委建議,車站專用區、特定區涉及都市規劃範疇,未來將依區段徵收或一般徵收取得土地利用,因此要求開發單位,未來高鐵宜蘭車站專用區的土方暫置、再利用期程應規劃內容及管理單位。環委並建議,本案新植造林部分不得申請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避免重複計算。最後委員會議建議,本案補充修正後通過。(圖源:交通部鐵道局)
水源整宅公辦都更案都審通過 北市估2031年完工
台北市住都中心表示,水源二、三期整宅公辦都更案21日經都審會審議通過,此案預估2026年完成都更計畫及權利變換,後續若進程順利,可望於2031年完工。
台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發布新聞資料表示,北市中正區水源路的水源二、三期整宅基地面積達1公頃,目前共有460住戶,此處整宅的產權複雜、建物老舊窳陋。此案的住戶在20年前就成立更新會自行整合推動都市更新,因戶數眾多、整合不易,遲遲未能更新重建。
住都中心表示,北市府為協助加速都更,2018年在社區設立駐地工作站,協助住戶凝聚共識,並提供都更諮詢及拜訪住戶,更成為社區的公辦都更意見交流中繼站。市府也在2021年6月同意擔任實施者推動此公辦都更案。
住都中心表示,此案整合過程歷經103場正式說明會,最後在去年5月24日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續審,選屋比率達94.57%。都市設計審議會21日通過此案,相當具有指標性意義。
住都中心轉述住戶說法提到,水源整宅屋齡超過60年,已有漏水、壁癌、屋頂水泥掉落等狀況,且遇颱風地震,社區曾多次發生電線走火,因住戶都是經濟條件較弱勢導致難以遷出,只能持續入住。住都中心表示,水源二、三期整宅為首件整合招商成功的整建住宅案,也是台北市公辦都更案規模最大的私有產權社區,將替其他整宅社區帶來示範效果。(圖源:北市住都中心)
台南日治西市場華麗轉型
俗稱「大菜市」的台南市中西區西市場,始建於日治時期,是府城著名市場之一,經過20年修復重整,21日重新開幕攤商進駐,讓這座歷經百年歲月洗禮的市場華麗轉型。市長黃偉哲表示,西市場將提供傳統商品和服務,也承載過往美好時光回憶及未來生活想像憧憬,讓更多人感受溫暖氛圍與濃厚人情味,體驗百年風華和全新魅力。
市府指出,西市場依各區屬性規劃不同特色和業種攤位,古蹟本體共66攤文創、百貨、紡織類及20攤輕飲食類;南區店鋪(原魚漿製麵區)規劃23攤熟食、百貨攤。被列為台南市定古蹟的西市場,座落於台南舊城區,緊臨淺草商圈及小吃美食打卡勝地的國華街,遊客眾多,周遭延伸各式商家店面,直接構築西門路、國華街、中正路一帶的繁華景象。
始建於日治時期明治年間的西市場,涵蓋本館、原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外廓賣店共3棟建築,是當時南台灣最具規模的現代化市場。西市場原是木造建築,因風災倒塌,日治大正年間重建,成為台灣最早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公有建築之一。
西市場同時是當時台南市區娛樂與民生用品供應中心,香蕉倉庫原來是「魚賣場」,台灣漁業株式會社遷至台南運河旁後,改由台南青果同業組合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由農會系統接管使用,再逐漸演變成府城人口中的「大菜市」。
市府2002年開始推動「西門市場改造及香蕉倉庫古蹟再生計畫」,2003年指定為市定古蹟,歷經20年完成古蹟修復、周邊整頓與景觀改造。西市場本體工程是台南市大規模修復混凝土構造古蹟首例,具指標性意義,新建設攤位空間文青優雅,讓人印象深刻。(圖源:台南市政府)
王秀蓮建築展:未有地圖的人生
主題展區:臺南市定古蹟「愛國婦人會館」(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97號)
衛星展區: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館一樓
展期:114年9月10日至115年1月4日
本展以《島嶼煉石記:王秀蓮.建築寰宇》研究成果為基礎,介紹臺灣本地第一位執業女性建築師王秀蓮的建築與生平(1929-2023)。總策畫在建築師家屬支持下,邀集各方夥伴、合作單位、政府機關共同策展完成,透過圖面、模型、影像與史料,呈現王秀蓮建築師的建築實踐之路與時代風華。
本展由許麗玉總策畫,侯貞夙、許家茵、彭竹慈共同策展,首選臺南市——王秀蓮的心靈故鄉舉行,謹向臺南市歷史名人建築師王秀蓮致敬,並延續其精神。藉由本展系列活動凝聚建築、文化與教育界力量,期使公眾看見臺灣女性建築師於城市地景與社會服務的貢獻,期能開展「南方視野」引導人們深入認識臺灣島嶼建築的多元多樣風貌。
高雄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揭牌成立
為落實社會住宅興辦及提升都市更新的量能,高雄市政府依據自治條例設置行政法人「高雄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高雄住都中心)8月1日正式揭牌啟用。為推動社宅與都更政策,陳其邁市長上任後盤整資源大力爭取經費,社會住宅總戶數持續成長,除與國家住都中心合作興辦社會住宅總數達2.8萬戶,市府自建與分回戶數逾3,100戶,實踐居住正義。同時,都市更新也穩步推進,已有15件公辦都更、14件民辦都更案進行中,從亞灣、左營擴及至岡山與大寮,極力提升城市更新的能量與成效。
住都中心的成立,象徵高雄落實「居住正義」與「城市韌性」的重要進程,林欽榮副市長強調,這不只是蓋房子,更要提供社區更完整方便機能,為市民蓋安身立命的家,落實居住權保障。高雄住都中心未來將肩負提升社宅營運與維管品質、推動公辦都更、協助民辦都更整合、盤整活化公有資產等四大使命,也期許高雄住都中心藉由民間專業人力及彈性創新機制,成為市政團隊最堅實的夥伴。
都發局表示,高雄住都中心組織設有社宅企劃、都更企劃、資產管理、營繕與行政管理等多元編制,未來也將持續延攬建築、金融、估價、社工等跨領域人才,成為高雄都市治理中的「專業後盾」。此外,中心亦將擔任市府與民間、公私部門與社區溝通的平台,讓市民看見政策推動的透明與用心。
高雄住都中心以行政法人模式,補足政府在人力與資源運用上的限制,透過引入民間專業、提升行政彈性,協助市府專責推動社宅營運管理、公辦都更招商、危老重建輔導與資產活化等任務。目前辦公廳舍設於鹽埕區原高雄國際會議中心六樓,已完成整修並正式啟用;市府期許高雄住都中心能與市政團隊共同攜手,打造高雄成為「安居、安心、有尊嚴」的典範城市。
彰化地方檢察署暨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彰化分署辦公新廈啟用
彰化地方檢察署暨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彰化分署辦公新廈於8月1日舉行聯合啟用典禮。本項工程於110年1月12日開工,歷經近4年後終於正式啟用,除了法務部、高檢署、彰化地檢署積極推動工程執行外,也要感謝施工團隊在這幾年物價波動、缺工、缺料、疫情等外在不利環境下,仍能使工程循序推展。
建築由許育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工程總經費共 20億元,坐落土地2.63公頃,為地下2層、地上8層之鋼筋混凝土構造物,總樓地版面積達 39,889平方公尺,規劃汽車地下停車位173個及戶外停車位191個,可供員工及洽公之司法警察、民眾利用。
法務部長鄭銘謙表示,這棟以「黃金級綠建築」為目標打造的大樓,不僅設計寬敞明亮,還設有梯田式露台和綠意盎然的庭院,更首創規劃「療癒室」,為同仁提供更舒適、健康的辦公環境。這棟大樓的價值,不僅代表彰化對公平正義的承諾,更期許地檢署與行政執行署的同仁們,能善用這優質的軟硬體資源,共同為彰化開創嶄新的一頁,守護人民的權益,讓鄉親們獲得更好的照顧。
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長謝名冠表示,彰化地檢署舊廳舍自民國59年3月開始啟用,迄今已經歷了五十餘寒暑,已不敷使用,所有同仁都殷殷期盼能有新廳舍,各級長官還有地方人士也都支持遷建。
「關於有機建築」ÜBER ORGANIC ARCHITECTURE 作品集預購
徐岩奇建築師配合正在展覽中的「關於有機建築」ÜBER ORGANIC ARCHITECTURE,同步出版作品集,邀請孫全文、阮慶岳、龔書章、褚瑞基、謝宗哲等老師寫序,一起側寫有機論的核心,收錄作品包含南投縣廣英國小、婞芙產後護理之家、麥寮鄉社教園區、府都七股十份集合住宅、都市規劃、家具設計等作品。
收錄文章包括:關於有機建築、李承寬與王大閎兩棟住宅的啟示、落水山莊之有機溯源。得其意忘其形,印證有機論,也包含數次壯遊後寫下的文章,持續探索走出自己的路!歡迎預購作品集,費用將全數捐助到台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匯款帳號:彰化銀行 台南分行6402-51-562179-00 徐岩奇
奮起湖林業循環再利用場域開幕 攜手在地夥伴建立林業多元經營新願景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奮起湖林業循環利用場域」於15日正式啟用,作為南部地區首創的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示範基地,導入先進的粉碎機、氣化、烘乾及蒸餾等技術設備,將林業剩餘資材轉化為能源,同時生產生物炭、木(竹)醋液與精油、純露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實現「全材利用」目標,呼應2050淨零碳排政策,宣告臺灣林業邁向全材利用循環經濟與淨零碳排的重要里程碑。
嘉義分署分署長李定忠表示,透過林業循環經濟模式將阿里山地區林木疏伐作業後的殘材、枝梢材及枯萎竹材,運用場域粉碎機、氣化、烘乾及蒸餾等技術設備,不僅解決林業剩餘資材處理問題,更創造山區林業多元產業發展機會,配合目前推動之林業多元經營及林下經濟政策,未來可協助阿里山地區段木香菇、臺灣金線連等進行初級加工乾燥處理,透過「林下良品」品牌協助林農推廣林下經濟產品,建立產業從產地、加工到產銷循環共好的夥伴關係,兼具環保與地方創生,逐步建構完整的林業永續經營產業鏈。
【國際建築新聞】以原住民智慧打造共融的創新學習空間
由Diamond Schmitt建築事務所與Philip Agar建築師共同設計,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的Fanshawe College「創新村落」(Innovation Village)以學生與原住民社群的深度參與為目標,打造出開放與彈性的學習空間。工作坊、擴增/虛擬實境實驗室、創業育成中心等,鼓勵學生與校內外專業人士進行跨領域的創意交流。高挑的多功能集會廣場位居校園動線交匯處,透光的玻璃牆與挑高天窗引入自然光,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視線距離,展現設計的開放精神。由學生會經營的二層樓活動空間,外向開闊,適合舉辦展覽、時尚秀或作為公共休閒區。
設計過程中亦納入原住民族群的實質參與,由Fanshawe College來自於Nlaka’ pamux Nation的原住民教育與發展顧問Guy Williams領導整體設計策略,確保空間能真實反映原住民視角與需求。圖書館設置Kalihwíy̲o̲ Circle的原住民文化區,圓形設計強調安全感與共享,地面以28片花瓣形意象鋪陳,象徵月亮的28天運行;天花板則刻畫為烏龜背殼造型,呼應北美原住民族「龜島」創世故事中的烏龜意象,象徵大地、療癒、智慧、保護與生殖等概念。
建築外牆採用具顏色變化的建築整合型光伏(BIPV)材料,能自供部份能源,隨天氣與視角呈現變化的藍色調,為整體外觀增添動感。
(圖片提供:Diamond Schmitt Architects)
紐約MoMA展出東京中銀膠囊塔
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推出為期一年的特展《多重生命:中銀膠囊塔》(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呈現日本代謝主義代表建築東京中銀膠囊塔。展場中膠囊單元A1305完整呈現,這件來自塔樓頂層的住宅單元由黒川智之建築事務所協助修復,並於2023年納入MoMA收藏。展覽現場不僅重現原有的家電與傢俱,如電視、錄音設備、折疊書桌與打字機,更讓觀眾彷彿穿越回1970年代,體驗半世紀之前以未來感著稱的微型住宅空間。
除了膠囊本體,展覽也展出許多珍貴資料,包括建築草圖、影像紀錄、原始廣告手冊,以及曾居住於塔內的住戶訪談,呈現膠囊從最初的商務宿舍到後來被改造成藝廊、工作室,甚至DJ空間的多樣化歷程。透過這些檔案,觀眾得以重新思考都市建築如何因應技術與社會變遷,在拆除與保存之間展現其「多重生命」。
中銀膠囊塔由建築師黑川紀章於1972年設計完成,以可替換的膠囊模組體現代謝主義對城市更新的想像。雖因老化與石棉問題於2022年拆除,部分膠囊仍被保存並分散於世界各地。此次MoMA的展覽不僅是一次歷史重現,更是對未來都市生活可能性的深刻提問。
(圖片提供:C. J. Anderson-Wu)
航行後將成為永久設置的「水廣場」
由義大利設計團隊Carlo Ratti Associati(CRA)與美國建築師事務所Höweler + Yoon攜手打造的「水廣場」(AquaPraça),宛如一座漂浮於海面的公共廣場,不僅是建築的實驗,也是討論氣候變遷平台。這座面積超過四百平方公尺的結構,以「從海洋中挖掘公共空間」的形式,創造建築與自然之間的物理共鳴。
「水廣場」採用阿基米德原理,藉由平衡、排水與浮力的機制不斷調節浮動高度,其底部的水力系統可儲水或釋放,保持與水面的微妙接觸。這樣的設計讓人們能以眼平視角,真切感受海平面起伏的變化,將「海平面上升」這一環境議題以具體感官體驗呈現。這座漂浮廣場能容納150人,適合作為展覽、工作坊、座談與文化活動的平台,期望成為都市中的公民社會催化劑。「水廣場」首次亮相將於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隨後將遠渡大西洋,成為11月於巴西貝倫舉辦的COP30(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義大利館的核心展覽平台。會議結束後,「水廣場」將留置於巴西北部亞馬遜河畔,成為當地持久的文化地標與公共空間。
此計畫集結義大利外交部與能源環境部、巴西外交部、世界銀行Connect4Climate計畫、CIHEAM Bari以及Bloomberg Philanthropies等多方合作夥伴,展現跨界協力推動建築與氣候行動融合的努力。「水廣場」如同架構於自然之上,但更投射未來關懷的建築願景:以創意形式促進公共參與、引領氣候意識,成為跨文化語境中對話與永續的象徵。
(圖片提供:Diamond Schmitt Architects)
粗獷主義建築經典獲新生
由現代主義大師Marcel Breuer於1966年設計的經典粗獷主義建築—位於紐約市的Breuer Building,先後作為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大都會美術館分館(Met Breuer)及弗里克收藏館臨時館舍(Frick Madison)使用,擁有超過半世紀的文化記憶與藝術展覽史。蘇富比於2023年買下這棟地標性建築,將其改造成全球總部,並宣布將於2025年11月對外開幕,並在秋拍前舉辦一場當代藝術展覽。
改裝工程由Herzog & de Meuron聯手紐約PBDW Architects擔綱,完整保留原有的特色材質與造型,包括石板地面、粗混凝土牆面、圓頂燈具、獨特的倒金字塔結構與斜面窗戶,同時提昇功能讓其適用於拍賣會運作。設計團隊在不改變原有空間動線的前提下,移除部分辦公隔間以還原寬闊的展覽空間,安裝新的貨梯以提升藝術品運輸效率,更新燈光系統,讓建築在白天與夜晚皆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化標的。
這項改造除了作為蘇富比重返麥迪遜大道的歷史性象徵,也讓這座曾經被稱為「最不被看好的建築」重獲新生,不僅保存建築傳奇,也為未來注入當代意義。Marcel Breuer(1902-1981)出生於匈牙利,他早年就讀於德國包浩斯學校,在納粹政權上台後離開德國,先到倫敦,後於1937年受邀至美國,與包浩斯創辦人Walter Gropius同時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任教。
(圖片提供:Ajay Suresh、Glenda Altarejos、Ɱ)
編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