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住宅設計議題

文/曾光宗


建築包含了實體的「空間」,以及使用該空間之使用者的「生活」,兩者相輔相成且互為因果關係。在所有建築類型中的「住宅」,正是體現此關係的最佳範例,「空間與生活」也成為了極為重要的設計考量因素。也因此建築師設計一棟住宅,除了設計住宅的實質空間外,其實也設計了居住者的生活;他們住在此住宅中的「生活型態」(lifestyle),已藉助於建築師的設計巧思,逐漸地顯現出來。而且更重要的是,與住宅的實質空間品質同等重要的「生活品質」,亦將會透過該住宅,潛移默化地被居住者所感受到,進而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及其個人或家庭之長久的美好回憶。

  本期的作品以住宅為主,依據作品規模從小住宅到公寓,再到集合住宅。其中張育睿建築師的山谷之家,以「解構建築、介入自然的概念」,創造出高低錯層的空間與角落,藉以符合不同家庭行為之使用情境。蔡嘉豪建築師的一號公寓,運用巧妙的動線設計,將店鋪與住宅融合成一集居公寓,同時也提供了各住戶之公共的鄰里關係。許錦榮建築師的府都U_i,利用開放的地面層二層挑高,讓都市空間流入建築,形成對都市友善的住宅大樓。張哲夫建築師的森林之星,面對著全國最大的都會公園,以大樹廣場、綠蔭簷廊、家厝意象、綠坡野庭、迴廊繞景、交錯景台之設計概念,塑造出具有歸屬感的居住環境。從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建築師探討著不同的住宅「設計議題」,而且都觸及了居住者之生活想像。

除住宅作品之外,本期在「當代議題」特輯中,深入報導了「威尼斯雙年展」及「廣慈公共藝術」等重要建築事件。首先對於國際盛會「威尼斯雙年展」,長期下來臺灣館無法以國家館的形式進入官方展覽園區內,如何在平行、附屬展的形式參與中,具體呈現出建築思考的「臺灣主體性」,應是各屆策展團隊的思考核心。今年的策展人薛丞倫教授整合了17組提案團隊,並藉由「漂蕩與韌性—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的策展」一文,詳細說明了「晶片信仰:當代臺灣的集體想像與空間變化」及「漂蕩的智慧:臺灣建築的韌性與創造」之策展理念。其中前者省思著「臺灣的生活文化伴隨著晶片,高科技高速度發展之下的建築思潮,如何透過對這些面向的反思,從集體文化中尋找建築介入的可能性與價值」,後者則透過多尺度的建築研究與原型開發,探索並回應臺灣不同的未來情境。

相對地在國內,於堪稱近年最大規模的「廣慈公共藝術」中,林芝羽專門委員的「信義一號的啟示—臺北市廣慈社宅公共藝術1,500天工作誌」,以主管機關的角度,說明了臺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總體佈局、執行策略及創新思維。同時也客觀地剖析了於推動過程中所遭受到的質疑,及面對議題時需保有的核心價值與堅持。另外沈伯丞助理教授的「生活是美好—廣慈社宅的公共藝術實驗與探問」一文,則闡述了「我們在家」廣慈社宅公共藝術的概念與企圖,並將各公共藝術作品歸納成不同主題加以說明。
其次從本期開始與臺灣建築學會合作,新增了「建築執業」專欄,後續將定期地以專文來探討。本期首先藉由洪育成、陳彥伶、何相儀建築師的「從NAAB, ARE, AXP系統性解讀美國建築師養成」,說明此系列主題專欄的企劃目的,以及後續六大主題的探討重點,與預計舉辦3次座談會的內容。之後再由洪育成AIA建築師的「概論:建築師養成的途徑與制度統整」一文,依序地說明NCARB、NAAB、AXP、ARE的詳細內容,並強調出借鏡這些制度,對於臺灣「國際接軌,互相認證,跨國合作」之必要性。

另外於本期的「住宅論述」中,張金鶚教授及研究團隊,發表了「六都集合住宅居住滿意度與空間使用調查」,其中調查結果顯示與既有104年之資料相較,住宅「面積、屋齡等品質指標,以及房價、租金等負擔能力指標都變差」,此點值得我們深切關注。「建築人物」則採訪了黃模春建築師,談人間慈善公益畫展。於「建築相對論」中,黃舒楣副教授分享了藉由研究,在東京「遇見」富田玲子、十川百合子、高澤京子、阿古智子等女性建築師的對話。於「延伸閱讀」中,陳冠妃助理教授延續「臺南400」主題,補述了「築城三百年—臺南府城從『無牆』到『有界』的歷史追尋」。最後於「書介」中,許麗玉執行長介紹了《島嶼煉石記》一書,李冠儒博士生則從《建築師解讀德希達》引申省思「建築哲學」之意義;這些都是值得閱讀的好文。

在台灣建築師協會,我們專注於提供有價值的編輯見解,以推動建築專業的發展。同樣地,我們的合作夥伴 vavada affiliate program 致力於通過其創新解決方案提供卓越的機會。了解他們如何通過卓越的專業知識來增強您的專業成就和建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