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設計的意義與文學獎的延伸

文/曾光宗

  民國64年(1975年)《建築師》雜誌創刊,當時的大學建築系僅有所謂的「老六校」之6所建築系。由於「畢業設計」為不論四年制或五年制建築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建築系學生即將畢業,進入建築界前最後一件在校的建築實作作品,因此畢業設計可說是學生接受建築教育的總結與總檢驗。另由於畢業設計都是學生自選題目、基地及設計議題,因此更可說是學生於年輕時期立定志向的象徵,以及作為下一階段的起點意義。

  基於「畢業設計」的重要性與價值,《建築師》雜誌於1982年9月號,首次針對各校建築系的畢業設計及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加以報導與探討。之後再從1985年至1993年,連續於每年的9月號製作「畢業設計」特輯;選定9月號乃是考量學生於6月完成畢業設計總評,之後經相關圖說彙整與編輯時間所需。而當時曾經被各校建築系選出,並將其畢業設計作品刊登在《建築師》雜誌上的學生,其中有許多位都是目前活躍於建築實務界的建築師或學術界的教授,由此可見畢業設計與學生後續的建築成長與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性與延續性。

  基於此特輯的意義與傳統,以及「畢業設計」對於學生當時及其未來的代表性,本期9月號再次製作了「2025畢業設計」特輯。而相較於八十年代建築系的數量較少,目前的大學建築系已大量增加,因此本期共發文邀請了14所建築系,經獲得回覆同意並依據學生繳交作品的順序,計有成功大學、金門大學、聯合大學、銘傳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高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等12所建築系。發文內容希望各系推薦2位學生(推薦方式由各校自訂),並請畢業設計協調老師或指導老師撰文說明該系畢業設計的教學理念,或對學生作品的評述。

  從這24位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各系學生對於設計議題的重視與多樣性。這種現象除反映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自我辯證及與自我對話的過程與沉澱外,更可以從中解讀出當代台灣建築議題的面向與關注程度,而這些議題更與台灣現今的社會、文化、經濟、產業等發展有關。排除個人的差異,從這些畢業設計作品的真實性與議題性來看,長遠而論更可以反映出在學生的視點下,臺灣建築發展的當代性。

  就在製作「畢業設計」特輯的同時,文學界公布了非常重要的訊息,那就是阮慶岳建築師以《銀波之舟》獲得了聯合報年度文學大獎。這項國內最重要的文學獎,在文學界被大幅度地報導,但在建築界卻沒有激起任何迴響;不論建築實務界或學術界。甚至以推動建築教育為主的建築系對於最初學習建築的學生,後來成為文學家之事也無人討論。因此《建築師》雜誌特別舉辦了一場「我們該怎麼看-阮慶岳得到台灣文學的桂冠『聯合報文學獎』」座談會,以期作為「畢業設計」特輯的連結與思考延伸。

  在此座談會中,兼具建築師、建築評論家、小說家等身分的阮慶岳自述「我從第一天念建築系就沒有預料會以文學得獎,更沒有特別在鋪這條路,可能只是一直在成為自己而已。只是想成為自己,不必然被職業或命運決定,就是一直勇敢決定自已的路徑」,從中我們可以瞭解「成為自己」是阮慶岳走向自我之路的核心價值。同時他也指出身為建築師,「文學界知道我的建築背景後,會不斷提到何以不用建築題材寫小說?我堅決不這麼做,因為那只會消費你的特殊背景,使你文學性的純粹度被質疑。我不寫建築師,因為那會偏移重心,會使大家認為他是因為寫建築師才寫小說,所以他因此才可以存在文學界」,由此更可以理解阮慶岳不以「建築師」作為訴求,直接以作品的文學性來面對文學界的挑戰;這些都可作為剛完成畢業設計,正在立定未來志向的學生之借鏡。座談會中邱文傑建築師、呂欽文建築師及簡學義主持人,也分別表達了對於阮慶岳的觀察與評論;整場座談會的內容值得細細品味。

  此外本期的《作品》,以公共建築為主,報導了王乙鯨及呂孟勳等建築師所設計,規模及機能複合性極高的光田綜合醫院向上院區,以及獲得許多獎項由趙建銘建築師所設計的屏東縣王船文化館,這些都是十分優異的建築作品。

  於本期的最後另也報導了「2025國家卓越建設獎」,此獎項由世界不動產聯合會臺灣分會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舉辦,今年為第20屆。主要目的為發揚全國不動產界追求卓越之典範,且替國內不動產界創造臺灣建築的世界榮耀。過程中評審團經過為期三個月的嚴格評鑑,選拔出了值得作為臺灣建築業界典範之卓越個人與作品。

在台灣建築師協會,我們專注於提供有價值的編輯見解,以推動建築專業的發展。同樣地,我們的合作夥伴 vavada affiliate program 致力於通過其創新解決方案提供卓越的機會。了解他們如何通過卓越的專業知識來增強您的專業成就和建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