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詩意棲居的新範型 以宜居建築營造臺中詩性城市異托邦
A New Paradigm of Poetic Dwelling: Creating a Poetic Heterotopia in Taichung City through Livable Buildings
Livable buildings can serve as a positive force for intervening and rebuilding the “city reflexivity” for the new culture of green buildings. In particular, the building of our city’s subjectivity necessitates self-awareness and self-recognition.
/ By Liu, Wei-Yen
時序進入2025年,臺中城市的新空間-宜居建築的構築,正迎向城市競爭的歷史性挑戰。
後全球化將是「只有城市,沒有國界」的不均質發展的競爭社會。若要在無國界中推向國際舞台,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永續之城,則臺中城市所散發的文化特質,就顯得獨特而重要。因為,在知識經濟網絡競爭時代,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模式,已經開始轉向企業往人才集聚的地方流動;當此時勢,城市的住宅環境品質,集體消費之公共空間服務功能,將成為勞動力再生產,甚至,世界城市吸引人才及企業投入的最重要考量條件。
那「臺中宜居建築」因應都市熱島升溫效應,創造生物微氣候條件,應以何種空間文化形式呈現呢?這也是對資本的商品現代性-「創造性摧毀」厭倦的城市人,該何去何從的發問!?也許重新賦予城市建築「詩意」與「想像」才是必然的出路。
確實,對比於因現代與前現代交媾產生的混亂脫序及無文化主體自主性的荒謬,在詩化的空間文化語境中,浮現精鍊與豐富,更能讓人有身心安頓的力量。 時光壓縮,不過數年光景,後全球化時代已經來臨。亞洲城市的書寫不斷地以破格、越界(超越界限,乃至無邊無界)的方式進行。臺中城市因應資源整合,以及智慧型網路的無所不在,市中心移轉了;城市又一次地擴張了。如此空間地點的挪移,以致時間開始模糊;記憶衰退,恍如隔世⋯⋯。
文、圖/劉偉彥(建築師、宜居建築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