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

臺中社宅的宜居生活實踐

 The Practice of Livable Living in Taichung’s Social Housing 

Taichung’s livable housing focuses on people, evolving from an individual to a family, and then to a community through spatial design. Its social service attracts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gather and care for each other, allowing individuals to integrate into groups, families grow bigger, and neighborhoods to be revitalized by new residents.
/ By Chen, Wei-Jen

 

臺灣社會住宅的興建,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住宅型態與居住生活的絕佳契機。在追求可負擔性的同時,我們更應關注如何以適切且健康的方式,滿足現代人的居住需求,並建構出符合當代集體生活的空間形式。回顧臺灣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其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巧妙地結合建築與自然環境,營造出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在這種建築形式中,「埕」作為公共空間的核心,承載了多元的功能,不僅是人們共聚用餐、工作、乘涼聊天的地方,也是孩童嬉戲的天地。這一空間形態將多個核心家庭串聯為緊密的大型院落,展現了「互相支持、共同生活」的社區精神。

然而,隨著現代化建築的興起,這種富有生命力的宜居形態逐漸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以坪效為導向的大量鋼筋水泥建築,為容納高密度人口,集合式住宅大樓成為最普遍的建築形式,但其以小家庭為單位的設計,常常限制了鄰里之間的互動;在這樣的環境中,鄰里關係往往僅止於走廊或電梯內的短暫相遇,且多半只是擦肩而過,彼此陌生;更甚者,「一人居住、一人生活」已成為城市生活的常態。

文/陳煒壬(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處長) 圖片提供/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