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建築的第二種語言
The Second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I believe the mission of an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er is to make viewers “feel” the architecture.
To convey the character of a building, and even imagine how it will be used, bathed in light, and weathered by time.
That’s why I’ve always maintained a restrained photographic style.
/ By Rex Chu
我的建築攝影啟蒙與歷程
在2019年以前,我的身份是室內設計師,原本就讀於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學生時代我就對「電腦透視圖」特別著迷,常常為了作品中視角的呈現而不斷嘗試。那時候的我,對空間的想像,不只停留在設計圖紙上,而是希望透過影像讓它變得立體,變得可以感覺。
出社會後,我曾在臺北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一年多。正值那段經濟不穩的無薪假時期,我因緣際會前往上海發展,也意外展開了對建築與城市觀察的另一種旅程。
在上海工作的六年裡,養成了一個習慣——到處看建築。那段時間剛好碰上北京奧運與上海世博,中國變成了全球建築的實驗場。抱著一種不知道何時會回臺灣的我,只要有值得看的建築案,幾乎都會親自跑一趟。這段時間,也種下我對空間影像特別敏感的種子。
每一次看建築的同時,我也不斷練習拍攝。起初只是純粹紀錄,後來逐漸在畫面中思考建築特徵與環境的關係,從而發展出一些自己的視覺邏輯。真正讓我對攝影進入狀況的,是「照相手機的神速發展」。因為便利,我開始捨棄笨重的單眼設備,外出時幾乎只用手機拍照取景。那時,我開始發現自己對「觀看」的節奏與邏輯,似乎越來越清晰了。
文、攝影/朱逸文(OS Studio/原間影像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