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9

翻轉高雄

訪市長陳菊談高雄的變與不變

Interview of Mayor Chen Chu about the Changed and the Unchanged of Kaohsiung

The mentality of Kaohsiung is to sail without fearing the storms in the ocean.
/ Compiled by Editorial Department

 

高雄曾經被命定為工業城市,早期都市服務功能不足,除揹負過去重工業的包袱外,合併改制後的大高雄幅員遼闊,是直轄市中面積最大的都會,各區域的產業結構、生活型態、人文歷史、地理環境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城市治理上充滿了挑戰。

種種挑戰考驗著市長的智慧。高雄市長陳菊及她的市府團隊,10年深耕,讓高雄人從「望海莫及」到港灣再造;世運後,舉辦一場又一場的國際盛會;公園綠地增加了1,433公頃,每位市民平均享有11.97平方公尺的面積,是六都第一;滯洪池已完成12座,為全國最多,今年底前預計再新增2座,達成滯洪量300萬噸以上的目標,海綿城市高雄莫屬;每年蓋一個圖書館,市立總圖被票選為一生必去景點。

這位市民及媒體口中的花媽市長,究竟秉持什麼樣的理念,能將蛻變轉型中所遭逢的苦難,轉化成茁壯所需的養分?又是如何帶領高雄翻轉,創造所謂的高雄經驗呢?

市長的使命與堅持
遠自19世紀,高雄便因高雄港兼具漁港及地區性商港的功能,而擁有無窮的生命力,國際商業活動已漸趨蓬勃;日治50年間,日本人在這裡新建煉油、製鐵等工業,浚深高雄港,準備作為南進基地;戰後初期發展勞力密集型輕工業,在前鎮、楠梓設立加工出口區,締造「台灣經濟奇蹟」;1970年開始發展基礎重工業,中油與其中下游產業在此形成一個龐大的石化產業體系。

整理/編輯部
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工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