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50年論壇-世代共好〉
共好延伸的兩三事
日前有幸參與建築師雜誌社創刊50周年的論壇活動,看見同場老中青的建築人各自暢述世代共好的詮釋與想法,令人雀躍與感動。《建築師》雜誌於1975年創刊以來前行不輟,從學生時代開始,即是如我一般的建築系學子認識業界與訊息接軌的重要媒介之一。即便目前身為執業者,仍不時關注雜誌上作品的脈動、各類的議題論述與產官學資訊的流通。《建築師》雜誌見證了臺灣建築界的變遷與世代的更迭,也忠實反映時代洪流下的產業的起落與變化。
文/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世代共好一起好
今年很榮幸接任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第六屆青年委員會主委,同時也收下第五屆青委會主委劉獻文建築師的青委會天花板,一個甜蜜沉重的負荷。
關於共好
關於此議題,擴大成「建築人世代共好」,除了建築師外也擴大從業人員,同時也訪談一些建築人,做了少少的鄉野調查,以第六屆新北市青委會裡的成員來說,有1/2~1/3是女性建築師,和其他委員會相較之下,女性比例相當高,另外青委會的成員多半是剛開業不到一年至三年左右,所以後來有詢問目前執業型態,結果一半以上屬於「所內創業」,就是在原本公司裡自己開業,大部分都因為考量業務來源,所以也不敢貿進,直接獨立開業。
文/陳慶懋(新北市建築師公會青年委員會主委)
世代 vs 共好
建築師雜誌在今年提出了「世代共好50年論壇」,在北、中、南地區邀請建築師及業界先進探討建築世代及共好的議題。這次論壇主要關懷建築環境裡的每一位從業夥伴,並探討如何創造友善的工作環境和制度,以促進各世代之間的合作與共好。
世代共好論壇上,與建築先進進行了對話,激發出許多彼此關心的議題。議題中涉及事務所管理、人員制度服務、友善環境、專業技術等多方面,議題背後也顯現出建築執業的各項挑戰:
1. 事務所管理:如何有效地管理建築事務所,包括財務、項目管理和執行團隊。
2. 人員制度:如何建立友善的人員制度,以提高團隊凝聚力。
3. 友善環境:如何建立一個友善的建築環境,使不同世代的建築師展開交流及對話。
4. 專業技術:如何提升建築師的本質學能和專業創新。
文/楊宗維(楊宗維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下一世代事務所經營管理
建築師事務所的經營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每一代人在成長環境、價值觀、以及對工作的期望上都有所不同,這些差異不僅塑造了社會,也深刻影響了事務所的經營方式。這些變化迫使事務所在工作環境、創業模式和專業發展方面進行適應性的調整。
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一代一代經營模式的典範轉移,傳統的「明星建築師模式」正在逐步失去優勢。未來的建築師事務所必須轉向更加系統化的經營管理模式,才能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在國際上,絕大部分成功的建築事務所已逐步過渡到更加集體化與系統化的模式,如合夥人制(如KPF)、員工所有制(如Zaha Hadid Architects)和慈善機構持有制(如RSHP)等。
文/莊雅典(雲驛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
實踐與傳承
建築師事務所的存在,是工業革命後近代的產物。雖然在東西方社會不同背景及發展進程下,它的形成有些許不同;但可以說它既是個人的專業工作場域,也是群體實踐與追求專業理想的場所。
相較於歷史中的建築營造由傳統匠師,或全才營造者(master builder)完成,現代由於多樣化的需求,及工法材料的複雜性,建築設計工作很難由個人獨自完成,需藉由團隊執行。「工作室」(studio)的形態,成了現代事務所的原型。由於建築設計是環境營造中的重要環節,整體環境的品質,與事務所的「集合」產出成果,有不可分的關係。
文/蔡元良(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江佩弦(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協同主持人)
中老年建築師新鮮人的心聲
少子化與高齡化
11 2 年臺灣出生人口135,571人創新低,截至113年6 月份出生人口為63,874人,上半年出生人口僅占去年同期的47.1%,可預期今年恐再創新低。相較10年前的102年出生人口為199,113人,在86年以前出生人口尚有32萬人以上的水準。
本人曾經任職的科技大學學生數在96年達到高峰後,開始逐年墜落。原92五專建築科一班尚能招收到50幾名學生,93年突然只招收到1名新生,94年續招時仍然僅招收到1名,校方緊急調整停招建築科學生,改招收當時正夯的四技部室內設計系,連續數年成為全校的招生模範生。
文/許榮方(許榮方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臺灣公共建築的設計價值期待
建築執業的同時,也進行當下的社會觀察
臺灣建築師與社會大眾共同肩負形塑空間環境的責任!在島上城市與鄉村各個角落的空間樣貌,真實而客觀的體現了這個社會的空間折衝與思考,無所遁形。透過小朋友往往更能察覺空間狀態,良好空間品質常常自然而然的誘發小朋友自在的肢體展現,自是空間品質與人的真實感知的良好互動;再者,置身都市房地產為主的空間,常只容討論商業市場與規格,遠不及鄉野間自然流露的人情味與自然生活況味。而這些看似城鄉的落差其實往往緊密的濃縮在僅一個小時車程內即見差異!
文/賴人碩(吳建志賴人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建築是修行的志業
作為一位(目前是)中生代建築師&大學兼任老師,如何在「10分鐘內」讓年輕建築人對未來重新燃起一絲希望?我很用力從過去30年執業經驗找出60張圖片,編輯成10分鐘短片,嘗試說明。我跟事務所老闆娘說8月8日我要去演講,老闆娘笑我事務所的案子又少又小,能講什麼?沒錯,我就是要講小事務所的故事,前提是無欲則剛。
1. 當代M型化組織趨勢下,建築師事務所非大即小,我可以代表某一種小型建築師事務所,比個人工作室再大一點那種。只要建築師+設計師+監造主任,三人即可。
2. 臺灣建築師能做的事情很多,但小事務千萬千萬不要做雜,做自己拿手的就好。我們只做「規劃設計監造」的案子,30年如一日。雖然大家都很清楚,建築師如果沒有二把刷子很難生存,但小事務所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就要把同樣一件事越做越好。這一案要比上一案更好,這樣不斷地進步,人家就會記得你。
文/謝伯昌(謝伯昌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世代交替如何永續?
作為一名建築師,經營事務所不僅僅是專業設計的展現,更是對建築事業未來的長遠思考。我於1992年創立了「龔瑞琦建築師事務所」,2013年發展成「開務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這一路上經歷了許多成長與變動。如今,事務所不僅是我個人職業的延伸,而是一個擁有完整組織的建築事業團隊,如何與合夥建築師們與夥伴們合作,並進行世代交替,讓開務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可以永續,成為我最關注的課題。
文/龔瑞琦(開務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百味並陳的荊棘路
今年剛領到公會頒發的開業滿25年紀念座,恰有此機會藉著撰寫本文來思考建築師世代承傳的議題,機緣確實巧合。個人有幸踏上開業建築師一途,是年輕時圓夢的結果,卻也是人生的重大承擔。
因家族與建築界並無淵源,在我當年離校踏入職場時,心裡並無清晰藍圖;所幸在退伍出國前已取得建築師資格,相較於許多建築新鮮人來說,我對於未來的想像就很直接地聚焦在建築師這個角色上,加上東海建築背景,自然是義無反顧地投身在建築設計上。當年初開業時,認為建築師就是把設計做好就可以了,回想起來都覺得自己是不可思議的單純天真。
文/許家彰(許家彰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順勢而為·堅持到底
建築這個專業
經常在被審查的會議中,感覺所有的人都懂建築,都可以指導建築,除了建築師!搞得自己懷疑人生,也懷疑建築的專業是什麼?建築的養成過程,人文科學各個領域都要學習,也明示著建築設計是一個整合統合的空間營造專業。也因此各個來審查的委員,都可以不太理你而抒發自己的意見,也是我們這個專業特有且必須忍受辯證的課題!
創業這件事情
我的創業歷程其實是一場意外,原本不在生涯規劃內,所以不太有心理準備赤裸裸的一頭栽進這個深淵,才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創業維艱」!不過,現在看起來,倒要感謝那位拉我出來的神秘客,不然我應該是沒有勇氣獨立出來開業的!現在的執業環境跟我們24年前差異甚大,若能成為事務所內的合夥建築師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文/葉世宗(葉世宗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共同願景·共享共好
我所認知的「世代」是「不同的利益關係人」,「共好」則是「共同願景」。
所以, 「世代共好」是不同的利益關係人,基於信任及同理心,藉由良性溝通,達成「共同願景」的目標。
不同世代的人,成長在不同環境,有不同的期待及各自的未來,有「共同的願景」,已經是不容易的事,如果沒有基於同理心的相互信任的溝通,將更加困難。
所以,我們事務所的事務,常常需花很多時間溝通,既然想法不同,制度就必須有較多彈性,彼此有相互改變的心態,基於信任及同理心彼此溝通,多元取代權威。
文/趙建銘(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世代合作
研究所畢業後,先後在臺南的詹益寧建築師跟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任職,在石所陸續作為臺南美術館跟桃園美術館的專案建築師,與坂茂建築設計跟山本理顯設計工場一起工作前前後後約七年多,在桃美館設計階段結束後創立自己的事務所。
對我而言,這幾年的經歷就像是一趟還未結束的豐富旅程。旅程的一開始,遇到許多前輩,帶領我見識到了許多有趣的事情,隨著年齡漸長,也自己開業,漸漸多了其他的身分,常常反思自己能夠帶領後輩看到甚麼樣的風景。這趟旅程不只讓我學到了建築的許多專業知識,也體會到何謂不同世代的合作共好,還有這些經驗如何再傳給下一個世代。
文/吳博智(造究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MAYU事務所裡的分組分工
我在2010年進入事務所,當時只有10幾位同事,到現在含監造已經有80幾位,如果算入2004年短暫來事務所工作的時間,算是滿完整地經歷了事務所的早期到目前階段。事務所的規模、型態、主要案子類型等等都在改變,是一段緩慢但持續變化前進的過程,包含設計階段的進行模式、同事間的合作分工方式都在不斷地動態調整,隨著當時的案件類型、每位同事的個性專長、甚至作業軟體的進化,都是影響事務所運作方式的因素。
文/王哲盛(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競圖組組長)
競圖組是學校教育的延伸
2019年是我在MAYU事務所的第5年,這時剛好被安排屏東總圖與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圖書館的專案設計工作,也剛好是事務所成立競圖組的第一年,與兩位主持建築師討論後,我決定揹著兩個專案工作的同時,接手擔任事務所草創的競圖組組長一職。
臺中花博花舞館是我2015年第一個協助事務所跟競圖有關的提案,我的任務就是要把一個已經設計很完整的建築內容,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協助主持建築師傳達給評圖場上的評審,4家投標,我們是首獎。
這件事情對我印象非常深刻,可能也是這個契機,讓我在4年後決定專心投入競圖的工作。
文/王雅韻(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初階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