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2

佳作作品

鹽景別後輓歌

劉岱恩(成功大學) 指導老師/吳光庭

 

曾經乘載政府與人民的希望,作為臺灣最後建立鹽田的扇形鹽田,廢曬後20年後的此時,我以一首輓歌般的念想,與過去的產業地景道別,同時紀念歌詠曾經人是如何藉著土地生活,揭露這些特殊遺構背後承載的故事。 我想做讓「建築」消失的「建築」,是靜止的紀念公園與科研中心,更是一部時間劇本。探討如何在保留紋理的同時,覆寫上新的紋理,並以建築尺度搭接起人體尺度與超尺度產業地景的感知落差。 參考科技部計畫中教授提出在廢棄鹽田建置地下水管網,讓雨水由管壁泡沫材滲出的洗土工法,我重新提出一套翻轉原本曬鹽邏輯的景觀機制,讓鹽田在挖土與覆土的行為中,隨著每一場雨的降下降低鹽度進而消失,被逐漸新長出的公園取代。 在結晶池區最內圈最接近人類尺度的弦上,用主要量體保留重要紋理,並讓人得以用水平的方式感知超尺度的扇形鹽田。


未知實驗場-數位時代大學場域的重新想像 

林崇恩(中原大學) 指導老師/陳宇進

 

二十一世紀是數位的時代,網路和數位裝置已經無微不至的滲透並且改變我們的生活。過去知識的物理性質讓它和求知者一直存在著一段距離,而學校則作為保管知識的場所而存在。然而,隨著我們邁入數位時代,專業知識的排他性和時空限制都被解放,同時,高科技使社會環境變化得更快、更加複雜且難以預測,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也逐漸無法被傳統的學術框架所定義。因此我認為分院、分系的教育模式和斷裂的大學校園需要被重新想像。於是我從軟體著手,研究什麼樣的學習模式更加符合未來的需求,而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模型將成為高等教育的未來。不同領域的學生將為了解決某一問題而聚在一塊,並將成果轉化為展覽、表演、新創公司等形式,同時啟發其他求知者。我們必須提供以學生為中心且無學科分野的學習空間以滿足該模型的需求。未來學生來到校園將不再為了教室,而是為了和其他優秀的人們合作、交流。


娘惹塔-兩個地方的故事

何秀芬、ELONIKE、VERINA HORI(臺北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張容豪

 

娘惹糕(印尼語:Kue Lapis)是土生華人傳來的印尼料理。它是中國食材與印尼香料和烹飪技術混合的結果,因此也代表著族群融合的象徵。本設計開始於觀察印尼和臺灣的移民社會現象,不同種族在不同地點上的衝突產生了群體優劣。我試圖以「娘惹塔」反省不同族群之間共活上的關係,透過整合不同的生活模式使兩者交融又同時獨立。

 

 

 

 


記,異 / 食憶築行-城市中的紀念碑

黃心沂(淡江大學) 指導老師/吳聲明

 

記憶是一種結論,記異則是方法。原本無情的工業化社區解放勞力,現在的資訊化時代解放了腦力卻帶走了原有的生活本質。傳統市場是一個生活的起始點,一個地方生活的象徵更是習慣。透過地方性與場域的特殊性,在不同角色中互相切換用途及使用功能,讓城市中重新備有更多層次的意義。慢則是體驗異的動詞,透過展開的體驗空間將街道重新定義轉為理解與參與。

 

 

 

 


 

印源刻恆 

陳映竹(逢甲大學 建築專業學院) 指導老師/Carlos Chacon

 

 

 

 

 

 

 

 


 

童話百貨-跳進兔子洞.自我投射的空間之旅

鍾詠如(淡江大學) 指導老師/吳聲明

 

在這趟旅程中,你既是一顆0.5公分的「豌豆」,也是跟「拇指」一樣大的姑娘。到了對街,搖身一變成了攀爬在魔豆上的「傑克」。突然之間又像是掉進鯨魚肚子裡的「小木偶」,變成一枚「銀幣」去感受冷暖,最後成為了穿梭在樹林和車陣中的「風」。正如我們將自身帶入童話,每個不求意義的體驗、探索,去發現童話百貨裡微小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