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

事到如今-臺南經濟空間數種

Visible but Unseen

The grand question of “economic-space” ultimately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can make a living in the city, choose their lifestyle, and how the city becomes a part of their lives. It is simply to tell stories that allow more individuals to see themselves within the broader narrative, creating a map where everyone can see where they stand.
/ By Cheng, An-Yu

 

2011年,為了CB-30-6M計畫道路的開闢,留有清代紋理的新美街面臨拓寬,議論一時甚囂塵上。這條道路的規劃可見於1911年日本殖民政府提出的〈臺南市街市區計畫〉。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一百年後,臺南城市的「經濟-空間-歷史」早非當初的臺南市街。

在當代談臺南「經濟-空間」的歷史與「歷史-空間」的經濟,兩件事分別反映「府城」的歷史土壤累積,以及「古都」的文化資產活化。前者大致可以以政治經濟史的方式,依不同的統治實體加以分段,是一種較為飛覽俯瞰的理解,如清代的城牆與街道,日治的都市軸線。相對而言,後者則是逐地走入城市:簇集許多文化資產的孔廟文化園區,歷史街區新美街,市地重劃後的文南里⋯⋯去看到日常生活中連續、不斷的社會經濟本質。

當歷史敘事故事往復於政治經濟與社會經濟之間,或者便可以說,瞭解一座都市的「經濟-空間-歷史」,其實就是追問個人與家庭如何在這座都市生存;去看見在臺南,有所並得以選擇的某些生活樣態;日常中眾多擇選構成了生命史內涵及其延續。這許多微小不輟的投入,才是都市真正的內涵。

文/鄭安佑(正修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 /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