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以環境觀點 淺談台灣傳統建築預防性保存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Taiwan—In the Respect of Environment
Tasks of preservation will be more challenging as climate changes, thus preventive preservation such as regular maintenance and daily management become crucial. And inspection on microscales is necessary.
/ By Chu Yu-Chieh
近年來,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重要議題之一,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開始關注此議題,至2015年《巴黎協議》進一步對緩解、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規定和具有法律強制力的目標,氣候變化將放大現有風險,並產生對於自然和人類的新風險。為因應氣候異常,國際間開始關注氣候變遷下文化遺產(Culture Heritage)的預防性保存,分別針對緩慢且由氣候環境改變引起的損壞,以及極端氣候造成的立即性災害,展開一連串計劃與行動,提出預先防範的對應措施,例如歐盟支持之FP6計畫中「諾亞方舟計畫」( Noah’s Ark Project, 2004-2007),以及FP7計畫之「歷史性建築智慧監測」(Smart Monitoring of Historic Structures, 2008-2010)、「氣候於文化」(Climate for Culture, 2009-2014)等計畫,由宏觀至微觀尺度,檢視及預防未來氣候環境變化對於文化遺產造成的影響。此外,東京文化財研究所近年以預防性保存為目的,進行許多相關研究,尤其針對室外環境下文化財的保存,包含透過長時間監測或量測、模型試驗、CFD模擬解析等方式,分析環境與保存對象之間的關係,並且提出控制及改善方法,其研究成果主要提供修復對策使用。
台灣屬於溼熱氣候,對於傳統建築的保存而言,先天的氣候環境條件並不理想,隨著氣候變遷,保存工作更加嚴峻,尤其是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等文化資產,因長時間曝露在外部環境下,若不及早因應,將造成日後保存與修復工上更大的支出。而且相較於各國近年的成果,國內尚在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研究與落實。
文、圖/朱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