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

兀自放光的獨行者

《評論/Commentary》

The Self-Illuminating Lone Traveler
Through his long-term, grounded presence in Chengdu, Liu Jiakun adheres to his architectural values while flexibly adapting to “face reality” and “respond to local conditions.” This has established a solid and contextually rooted path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amid the disruptions of capital-driven markets.
/ By Roan, Ching-yueh

 

劉家琨獲頒2025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既令人訝異、也完全讓人覺得實至名歸的恰當。在分析劉家琨建築作品的特質與意義之前,其實可以先梳理一下普立茲克建築獎40年來的給獎走向與脈絡,以理解劉家琨所以獲獎的核心價值所在。另外,是觀察在繼王澍2012獲得普獎後,像他們這樣在文化大革命後、得以參與1977重啟的大學考試,並見證1980年代面向全球的

「改革開放」,一路成長茁壯起來的中國建築人,究竟是經歷怎樣的時代變化及建築價值檢驗,得以「後發先至」地獲得建築界標竿獎項的肯定?

首先,回顧一下廣受全球建築界注目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從首屆1979在美國設立、並宣示目的在於表彰「在世建築師以建築作品展現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透過建築藝術對人道與建築環境,產生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立即建立起建築界最高榮譽獎項的地位。

雖然強調「對人道與建築環境,產生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若仔細觀察歷年得主,似乎見到這個獎項的前段,其實有著與全球化及明星化作迎合的趨勢,也就是說,那些能成功與資本市場/明星光環結合的建築師,反而成了前期這個獎項的主流得主,比例上完全壓過以理念/個人做操作的建築師。

文/阮慶岳(建築師、建築評論家、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