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
劉家琨的蛤蟆功 從地方性到否定性
《評論/Commentary》
Liu Jiakun’s “Toad Kung Fu”: From Locality to Negation
Liu Jiakun’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e reveal an alternative possibility fo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one that resists the “rootlessness” of conventional pedagogy. It is a design wisdom born from lived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soil, independent of Euro-American validation or theoretical pretenses.
/ By Liu, Ke-Feng
關於本文討論進行方式,不是一般作品直接分析或論述。是整理出劉家琨的脈絡,架構是這樣:語言特質→普立茲克獎建築師對照→理論脈絡(Frampton/Adorno)→作品論述,如此的邏輯推進。1.從語言認識作為開始,認識看起來簡單的建築師;2.普立茲克獎的參照中對應論述關於Kenneth Frampton批判性地域主義與劉家琨關係;3.與王澍的參照中,對應出來劉家琨有關於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的否定性美學;4.劉家琨作品補充討論。
2008的印象
在2008年到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現場看到劉家琨展品(這是一個特殊案例,建築展覽課教材⋯⋯)《再生磚計畫》,不是一個為展覽而做的裝置,而是一個在汶川災區重建中,正在積極推廣的材料生產項目。《再生磚計畫》展出物不是裝置,其實就是一個手動壓磚的小機器,也是一個事件的記憶與重啟象徵物。
今年因為劉家琨得獎了,大家本來也多少熟悉劉家琨作品;他是1982年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1999年後創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關於劉家琨所處於中國時代背景狀態,我們應該不會陌生,這個部分可以先跳過。在討論關於劉家琨的作品部分我有些疑問?
文/劉克峰(東海大學建築系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