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國際觀點下的山本理顯
Riken Yamamoto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 By 2024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Translated by C.J. Anderson
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1945年出生)出生於中國北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便遷居到日本橫濱。從童年時期開始,他就在公共和私人領域之間尋求平衡,因為他居住在一座仿照傳統日式町屋的住宅中,前面是他母親的藥房,後面是他們的居住空間。他回憶道:「門檻的一邊是為了家庭,另一邊是為了社區。我就坐在中間。」山本對於已故的父親知之甚少,父親在他五歲時就已去世,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試圖效仿父親成為一名工程師,最終卻選擇了自己的建築之路。17歲時,山本理顯參觀了日本奈良的興福寺,該寺最早建於西元730年,並於西元1426年重建,他被象徵著地、水、火、空氣和空間的五層寶塔所吸引。「當時非常昏暗,但我能看到木塔被月光照亮,那一刻我第一次體驗到了建築的魅力。」
山本理顯於1968年畢業於日本大學建築系,並於1971年獲得東京藝術大學建築學院的碩士學位。1973年他創立了自己的事務所-山本理顯設計工場(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在執業生涯的早期,山本理顯曾與他的導師原廣司(Hiroshi Hara)花費數月時間一起駕車跨越多個國家以探索不同的文化和文明。1972年,他沿著地中海海岸駕車遊歷,探訪了法國、西班牙、摩洛哥、阿爾吉利亞、突尼斯、意大利、希臘和土耳其。兩年後,山本理顯從洛杉磯前往墨西哥、瓜地馬拉、哥斯達黎加和哥倫比亞,最終抵達秘魯。類似的探險之旅還有伊拉克、印度和尼泊爾。廣泛的旅行使他得到結論,就是公共和私人空間之間的門檻是普遍存在的:「我認為過去的建築體系是為了我們尋找自己的文化⋯⋯這些村莊在外觀上各不相同,但在它們的世界裡卻非常相似。」
文/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
翻譯/吳介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