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6
06
在地記憶?在地失憶? 談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型式徵件
Local Memories or Local Amnesia ?
/ Narrated by Yiong, Con-ziin Interviewer by Tseng, Kuang-Tsung Compiled by Editorial Department
在歐美城市旅遊時,通常在探訪市中心廣場、教堂、市政廳、市場、法院後,透過訴說著歷史的雕像,記載著當地過往文史的博物館,得以循線瞭解當地的歷史。而在臺灣鄉鎮空間,試圖蒐集在地記憶時,發現記憶被不同政治載體疊加出紊亂的記憶刻痕。
記憶是一塊戰場
對於臺灣城鄉歷史記憶,生活其間的我們習焉不察,認真追究則會發現,它呈現著傳統記憶與黨國記憶互相結合,真實記憶被政治收編的情形。最顯著的歷史事件,當屬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後,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而發起的乙未戰事。當時龍潭鄉為紀念犧牲的73位烈士,興建了七十三公忠義廟,將至今仍留有姓名的73位列士,一起安奉在七十三公忠義廟。國民政府來台後,將他們視為黃花崗72烈士,在廟宇入口設有鐵牌樓,其上裝飾著黨徽,鋪陳出猶如臺灣傳統陰廟格局,混淆追悼意涵。
又如,日軍自貢寮澳底登陸,往南接收至茄苳時,六堆出兵抵抗,在長治鄉最後一役幾乎被殲滅殆盡,整座村莊遭日軍火燒,故有「火燒庄」之稱,戰後當地百姓為烈士興建類似廟宇的紀念空間。新北市樹林也為乙未戰爭犧牲烈士興建樹林十三公廟,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追甑抗日英雄紀念碑,讓廟宇與紀念碑並陳。
口述/楊長鎮(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採訪/曾光宗(本刊主編) 整理/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