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2

微見

Microwview

Architectural works, when completed, are no longer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architects. They are exposed to the possible criticism of all.
/By Mii Fu-Kuo

 

很高興今年有機會參與「臺灣建築獎」的評審,認識到建築實務界的操作。
如同往年一樣,在第一輪的初選中,私有類型的住宅案就已經完全被淘汰。可以進入複選機會的,大概全部都是屬於公共類型的建築,這背後顯然就有一些條件存在。

由於決選時現場評審的時間有限,除了聽建築師的說明外,可以感受到公共建築的一些條件:
一、公共建築具備了公益性質
不可否認,公共建築具有公益性,須符合一定的大眾期待,較能接受公評。尤其多年來也多附帶有些政策性的責任,如:永續性、開放性……等。也由於涉及公務預算的編列,須具備明確的用途。

二、公共建築在工程品質的要求有一定的高水準
由於公共安全的要求,對於工程營建的品質,也有一定的要求。就現階段社會而言,顯然乾式工法較能看到工程的精確性,易於掌握工程品質,也可以有一定水準的各種工程顧問幫忙及公共工程的檢查。

三、有充分的預算
對於公共建築而言,預算不足或是追加預算,都不是好現象,讓建築物可以在一定的預算中,展現它最好的效果,是最高境界。當然這考驗了業主單位、營造單位以及設計單位。

四、可以掌握預期的使用者
就公共建築而言,特定的空間有特定的用途,可以預期特定的使用者,這是較容易掌握的。但是公共建築進一步負擔了公共空間,開放給非特定的人士使用,如何引導、安排,就成為關鍵所在。

文/米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