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批評,只為補述歷史
Criticism as the Supplement of History Writing
Criticism has to take a certain standing. Constructive criticism is based on solid ground: methodology of knowing the ignored or excluded history.
/ By Hsu Li-Yu
她,不是歷史的黑點
2013年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國家地理雜誌曾經辦過一場「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當時展出一張攝影師詹姆士.史坦菲爾德(James L. Stanfield)拍攝貝聿銘設計的羅浮宮建築入口,被厚實的宮殿建築前後包夾著,陽光切過宮殿輪廓,灑在貝聿銘設計的玻璃尖塔上。
不過,這一幕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在建築師的建築之前,一位小女孩輕輕的跳起來,被攝影師的鏡頭捕捉了,「她」宛如太陽的黑子,這一躍激起的動能,才表現了建築之輕與重,被陽光撐了起來,霎那間,「她」點亮了「歷史」的時間性與空間性。這一幕是精彩的影像設計,也可算是一種評論建築的起手式。
評論活動的循環及效用
「評論」,總會有定調的立場,建設性的評論,須是評之有理,論之有料,「理」是認識的方法,「料」是被忽略或排除的歷史。有方法的補述「歷史」是批評的要務,而建築評論活動的循環及效用,並不是現代建築師以為的那回事。
對承襲先鋒派思想的現代建築師與史家而言,「歷史」是被征服的,其主宰「建築-時間-空間」的野心及慾望,如1948年美國電影《泉湧》(The fountainhead)名句:“No man takes what’s mine”,毫不掩飾的表述「偉大」的建築,是階級的、是白人的、是男性的格鬥場,同時是開發資本與評論家聯手操作「批評」製造出來的「公眾媒體」,助長資本控制公眾市場,同時宰制建築師。
文/許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