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06

日常生活中的環境美學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Everyday Life

As the clients of contractors, the authorities demand their needs to be met, and at the same time, demonstrate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public. Thus the publicity of very meas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 By Tseng Kuang-Tsung

 

現象—環境美學的「城鄉差距」
「城鄉差距」一詞通常泛指城市與鄉村,兩者的相關各類指標差距過大,或資源分配不均之現象(註1),可是在「環境美學」議題上,似乎也隱藏著這種差異。

前陣子「台南北門水晶教堂」及「嘉義布袋玻璃高跟鞋教堂」一夕爆紅,原本只是地方性的新聞,瞬間成為了全國關注的焦點。而且原來只是地方層級的公共設施,竟受到了來自各界的不同評價,進而更意外地扯出了所謂的「中央vs.地方」、「城市vs.農村」、甚至是「菁英vs.常民」等相對概念之「環境美學」論爭。

這些「引人矚目」的設施之所以會出現,通常大多是為了「促進地方發展」、「吸引觀光客」或「振興地方經濟」等目標而設立。而對於來訪者而言,可能也會被其絢爛的形式所吸引,並間接聯想著主事者想要傳達出的具體意涵;就如網路上的「號稱全台唯一高17米,寬11米的高跟鞋水晶教堂,可望成為台灣沿海觀光的新亮點,喚醒那內心的小小灰姑娘等待王子到來的浪漫唷!」(註2)一般。

然而,原本出於好意的初衷,最後除了主事者或地方主管之外,從相關專業領域而來的,卻多是各種的批判與責難;這時我們就必須思考,兩者的觀念或做法,其落差到底在哪裡呢?從「高跟鞋教堂」反映出的問題究竟為何?

文、圖/曾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