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9

李承寬

Lee Cheng-Kuen

Roan, Ching-yueh × Wang, Tseng-yung
/ Compiled by Lin Rey-Zhe

 

概述
從1920年代上海踏入威瑪共和時代的柏林,優游其間的李承寬,身上非但沒有本位主義、也沒有悲情的文化鄉愁,有的卻是獨立性和不斷融合與創新的活力。在全球化的時代,文明不斷朝向同質化發展,李承寬無疑提供了可貴的既是多元又能承繼的典範。

李承寬曾描述自己的基本立場:「以四度空間為基礎的新建築,追問的並不是外表、美感、風俗習慣,而是行動方式,並且特別是人的行動方式。新建築並不是對於機能的描摹複寫,而是對於事件次序的掌握,進而以技術可行的方式,將其組織起來。並不是塞入一個形式、塞入一個數學的網格之中(這些只是作為技術基礎被運用),而是產生一些自由移動的平台,這些平台在時光的流逝中,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歲歲年年,為人們行動的各種可能性,開拓生活的場所。人是中心點,要為人找出能激發其能力、將這些能力全然發揮的方法。這也就是說,一個大空間(宇宙)被區分出層次、序列與特徵;產生一個個島嶼般的居住區域,帶引人們的步伐,跨出牢籠的垂直角度。

「……出發點是宇宙:普遍的、自然的,不知數學的方格為何物(一切都在流動),一切只是彼此交融的整體。由此出發進入層層縮小的範圍。在不同的空間中進行跨越。終於完成:適合人的小房間。其間不斷重複的是:對於全體的感受。不再是透過窗子所製造的方形框架,去經驗那被專橫切割的整體,而是人本身即是如同整體般地行動……」

對談/阮慶岳×王增榮
整理/林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