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1

構築的本體論

Ontology of Architecture

The ontology of architecture is to find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s expected to be liberated from the biased academy and taken as an art of building instead of shaping.
/ By Sun Chuan-Wen

 

近年來,台灣建築界掀起了一股重視構造的熱潮。除了在各大學設計教育過程中,以各種材料構築大模型,研究構造細部與空間造型的趨勢外,在新一代建築師作品中,也展現豐富的構造細部與材料的造型表現。

此種新趨勢,已由數次以「實構築」為名的設計作品展,喚起建築師及建築系學生們,構築與建築形式之關係及重要性。事實上,建築結構學與營造學,一直存在於大學建築教育學程中從未被忽略。同時,現代建築師中不乏以結構構造為造型表現的大師。那麼,現代建築理論中,構築變成了新議題的重點,如何發生?到底代表有何意義,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

這種新趨勢,雖然早在二十世紀70年代,歐美建築界已經開始探討,但對台灣來講,似乎起源於1995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Frampton所出版的「構築的詩意」(Poetics of Construction)之影響。此四百多頁的泱泱大本中,收錄了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建築師的有關構造的理論,及以構造表現(Tectonic)為主題的建築作品,其中值得重視的是,Frampton以開放的態度,將日本與中國傳統建築的構造與營建過程,以構造的詩意觀點加以比較與探討。

文、圖/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