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3

構造技術物的永恆:Spolia的當代演繹 關於部件化構築的建造創新與永續設計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Spolia – The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tectonic thinking

“object-conversion [as when an ancient Roman object is given to a church treasury] establishes a relationship of superiority “of the object’s present status over its past”. – Philippe Buc
/ By Tseng Wei-Hsiang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自2018年起,於《建築師雜誌》開啟了「建築相對論」專欄,透過不同專業領域輪廓了建築的多元樣貌與討論。在2021年初春的這個篇章,本文欲透過兩位專注於人機互動及數位製造的實踐者訪談,除了輪廓當前看似另類,但指日可待的構築與建造操作之外,亦進一步初探,其透過人–機互動以及數位運算下的永續性樣貌。另一方面,應此趨勢,台灣部分建築院校相繼設立相關機構,作為知識與技術的傳授操作場域,並企圖深化於營建運用及永續思維上的可能性發展,作為探索材料及人機互動之反饋機制下,營建技術與設計實作協同並進的前哨與實驗場域。因此,透過此次訪談,除了一探參數運作及機械手臂下的建造新境界之外,更著墨於這樣的「非線性的交互場域」,如何作為「既為設計亦為工構」的實踐中介,並有別於設計到施工的單一向線常態,探討材料-參數輔助(機)-操作者(人)⋯等,多方協同下,所構成的另類建造樣貌。

文/曾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