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05
王大閎
Wang Da-Hung
Roan, Ching-yueh × Wang Tseng-Yung
/ Compiled by Lin Rey-Zhe
概述
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一直崎嶇,日據時期建築的主要角色,幾乎完全操縱在日籍人士手中,而引入台灣的主要風格,除了民間一些小型建築(例如醫生館、自宅等),可以見到一些與時代思潮呼應的作為外,其他所有重要的建築物,則以仿歐洲古典的折衷式樣為主,某種宣揚帝國的符號意識昭然,也與現代主義的對話嚴重斷離。
戰後乃至於70年代中期,第一批銜接上來的,是隨國民政府來台、主要來自上海的建築師們。這其中,不管是王大閎、楊卓成,或是來自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張肇康、沈祖海,在帶進新的建築工法與觀念時,同時企圖將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作結合,這可以國父紀念館(1972)、圓山大飯店(1961&1971),或是1955年動工興建的東海大學(陳其寬等設計)為例。
這段時期的作品,又以王大閎1953年的「建國南路自宅」為代表。王大閎是台灣戰後建築史上,風格與思路的第一個領導人,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時,受業於包浩斯(Bauhaus)的創始人葛羅培斯(W. Gropius),與現代主義的核心脈絡直接相承。這件「建國南路自宅」作品,以清水紅磚牆為主要構造系統,將源自現代主義的玻璃方盒子,作了兩個重要的轉換,一是材料與工法的在地化(磚牆取代玻璃帷幕牆、鋼筋混凝土構造取代鋼骨構造),以符合當時台灣在地的經濟、工業與氣候條件;其次,除了維繫現代主義一貫簡潔、流動的風格,也與傳統的居家空間觀念作結合。
對談/阮慶岳×王增榮
整理/林睿哲 圖/阮慶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