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0

痛苦的成長

訪羅興華建築師設計團隊談高雄衛武營興建過程

The Pain in Growth— Interview of the Local Design Team of Weiwuying

The construction took two years and nine months, no single architect is able to devote in a project for such a long time, it takes the whole time of a whole team.
Interviewer/By Liao, Huey-Yann Compiler/By Arwin Lin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繼台中國家歌劇院之後,又一件始於2000年起一波國際競圖浪潮的完工作品。原本圍牆深鎖的軍營,如今開放為文化園區,一座似船艦似魟魚的流線型現代建築座落其中,的確為高雄東南城郊帶來人潮與亮點。這座緣起於國家重點開發—新十大建設計畫,讓南部地區有了國家級大劇院。隨著工程完工,地方政府背後光環又添一道,然而對比於政治人物的台上風光,建築師近二億元的合約訴訟才正要開始,突破萬難締造耀眼偉岸的劇場也難以承載建築師許多愁。

這座距離兩廳院完工後近30年,在國內關於劇場的舞台、音響、燈光等相關專業工程處於空窗期時出現的劇場,許多工項及工法除了透過國外專業顧問協助之外,必須從頭摸索(如BIM)或短時間必須讓廠商迅速成長(如防火隔音門、GRG),和近乎同時期進行的台中歌劇院、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也幾乎沒有可以相互交流的工程經驗。加上必須符合現今的性能法規,部分測試標準超過國內檢測單位設備,必須送往國外或中國檢測,在沒有充裕的預算(平均單價每坪18萬)和主事單位的充分支持之下,歷時12年能夠順利完工,也算另類台灣奇蹟。

共同投標 共負責任
瀚亞承接過不少國際合作開發案,在此之前有南山廣場與日本三菱地所設計合作、大巨蛋與澳洲Populous合作,個案的合作方式不盡相同。在衛武營案瀚亞與麥肯諾共同投標,代表責任與酬金都共同分攤,自然包括因工程而起的訴訟。在分工上先期由國外團隊負責規劃設計,本地提供基地環境、氣候、法規等相關資訊協助設計進行,國外團隊進行至初步設計後由本地接手細部設計,接著協調各專業顧問界面;檢核設計成果是否符合業主需求;材料和工法是否符合台灣一般營造廠所能施工、預算造價的可行性等,發包後由本地團隊監督施工。

與談人/羅興華、曾憲莒、黃士恭
採訪/廖慧燕 整理/林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