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翻轉高雄
訪市長陳菊談高雄的變與不變
Interview of Mayor Chen Chu about the Changed and the Unchanged of Kaohsiung
The mentality of Kaohsiung is to sail without fearing the storms in the ocean.
/ Compiled by Editorial Department
高雄曾經被命定為工業城市,早期都市服務功能不足,除揹負過去重工業的包袱外,合併改制後的大高雄幅員遼闊,是直轄市中面積最大的都會,各區域的產業結構、生活型態、人文歷史、地理環境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城市治理上充滿了挑戰。
種種挑戰考驗著市長的智慧。高雄市長陳菊及她的市府團隊,10年深耕,讓高雄人從「望海莫及」到港灣再造;世運後,舉辦一場又一場的國際盛會;公園綠地增加了1,433公頃,每位市民平均享有11.97平方公尺的面積,是六都第一;滯洪池已完成12座,為全國最多,今年底前預計再新增2座,達成滯洪量300萬噸以上的目標,海綿城市高雄莫屬;每年蓋一個圖書館,市立總圖被票選為一生必去景點。
這位市民及媒體口中的花媽市長,究竟秉持什麼樣的理念,能將蛻變轉型中所遭逢的苦難,轉化成茁壯所需的養分?又是如何帶領高雄翻轉,創造所謂的高雄經驗呢?
市長的使命與堅持
遠自19世紀,高雄便因高雄港兼具漁港及地區性商港的功能,而擁有無窮的生命力,國際商業活動已漸趨蓬勃;日治50年間,日本人在這裡新建煉油、製鐵等工業,浚深高雄港,準備作為南進基地;戰後初期發展勞力密集型輕工業,在前鎮、楠梓設立加工出口區,締造「台灣經濟奇蹟」;1970年開始發展基礎重工業,中油與其中下游產業在此形成一個龐大的石化產業體系。
整理/編輯部
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工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