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遙迢長路:台灣社會住宅運動之回顧
Retrospective of the Movement for Social Housing in Taiwan
The effort of the past five years finally has a breakthrough and pressed the society to look into issues regarding social rental hous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movement also turned from the ownership of middle-class to the benefits for less privileged groups.
/ By Huang Li-Ling
社會住宅運動在臺灣五年多以來,從運動倡議到國外經驗學習,期間適逢兩次包括地方與中央的選舉,獲得大幅進展而被納入具體政策。看來似乎開始出現坦途,然而展望前路仍佈滿荊棘。本篇文章試圖盤點這些足跡,檢視未來需要努力開闢的新路。
無住屋運動未竟之業
一九八○年代台灣歷經二次大戰後約三十年快速的經濟成長,中產階級逐漸茁壯。伴隨著經濟成長的是快速都市化,城市做為提供大量工作機會,也吸納可觀的城鄉移民。然而一九七○年代中期到八○年代中期興建、出售的國民住宅數量有限,又以軍公教階級為主體,使得大部分的中產階級仍須依賴市場供給住宅。然而此一政策取向,在一九八○年代下半期演變為房地產炒作,使得都市地區、特別是臺北都會區的中產階級感到沈重的住宅負擔,而催生了無殼蝸牛運動。當時中產階級市民強力期望政府介入房價,以租稅等手段健全房市,以及停止國有拍賣帶動房地產炒作的現象。但由於房地產集團對於行政與立法機構影響日深,雖然反對黨智庫提出「到有殼之路」一書,呼籲以公平稅制抑制房價飆漲並釋出空屋,也提出了以國土與都市計劃手段均衡區域發展、甚至土地漲價歸公等巨觀政策(林文郎編,1989),但執政黨的回應卻十分有限。
文/黃麗玲 圖片提供/巢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