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2

首獎之外的餘音

Laureate—Sounds Beyond the Notes

Many middle-aged architects still practice with idealism, belief and optimism that architecture will make difference to our environment.
/ By Chiu, Hao-Hsiu

 

今年臺灣建築獎從初選到決選的過程,就像是重新在遺落的島嶼地圖中,再次串連起久違的城鄉記憶,思考建築專業對於這塊土地創造的意義、尋找價值與生命力的發現旅程,從討論、篩選、現勘到委員們相互說服,尋求共識的對話過程中,挖掘出每個作品背後建築師們的用心與巧思、熱情與堅持,嘗試透過臺灣建築獎這個機會,挑出近年足以啟發和激勵建築專業的代表項目。相較於過去幾次臺灣建築獎的入圍與得獎作品,從初選入圍的12件作品到最終得獎的五件作品,在尺度、類別、場所與設計條件脈絡,乃至於理解與切入建築的觀點,都呈現出非常多樣化的差異,而這個多元性卻都能整合收斂在相對準確,設計想法與施工品質兩者相輔相成的表現上,這有賴於業主、營造與建築師之間有一定的專業信任感才得以完成,這也是建築師應該努力達成的實踐目標,許多中生代建築師在此次的入選作品中,確實充分展現出能夠克服現實條件做出自身對於建築信仰價值的成熟與自信。

12個入圍作品評審們對於如何選出首獎與佳作的標準有一定的討論共識,在此不贅述,但對於其中幾個印象深刻的作品背後隱含的獨特價值,我希望特別指認出來,或許對於當下臺灣建築實踐能受到進一步的啟發與思考。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華德福大地實驗教育學校」與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的「台大醫院木竹棚架」,都嘗試在探索一套可以不斷重複的自然材料與構造系統,用以彈性延伸與調整空間形變。

文/邱浩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