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2

世代交替-給未來建築師的備忘錄

求根源 開迹顯本

 

建築是個偉大而又神聖的人造物,它是一個由人創造出來的新天地。它伴隨著人,生活在其間,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一世。因此,我們要尊敬它、愛護它。什麼是建築的究竟,這將是個大哉問!求得建築之根源,即將得到建築之究竟。因此,得根源,即得建築之究竟。

建築是由人創造出來而有的人造物,即地。因此,人、生命即建築創作之根源。然而,人、生命之根源又在自然、天 綜合三者,此人造物,即建築,其根源即落在人、生命、自然、天。依此人與天為根源所發展出來之建築物,即天、人、地三者融合為一之理想建築,亦即建築之究竟。

此建築即謂之開迹顯本:迹者建築也,本者根源也,建築即迹在顯其本源也。 依此根源發展出來即新一代之新建築文化,對新一代畢業之建築學子們,這種新建築文化的創立,即將是你們未來的使命,時代不斷的在改變與進展,估計下一代的文明走向,將是智慧取代知識,靈性取代理性!新一代的建築新文化亦必然經由此而產生,這是時代的必然!

文/李祖原(建築師)


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建築師?

 

事務所在跨越40年之際,正是全球疫情肆虐之時,許多人與事被迫放緩腳步,而我們也因此得以進行諸多整頓。在這強迫的寧靜中,世界也並非靜止不動,有許多新興產業萌生,職場價值也發生劇烈變化,社會公義益加彰顯,建築產業最直接面對到的減碳議題,也為設計工作本身帶來質變。此外,相較過往的建築設計工作,如今的建築師在數位整合、智慧科技的應用上更為頻繁,而綠建築延伸而來的評估與計算,也是準建築青年未來進入業內面臨的真實景況。 環境的變是必然的,重要的是如何在變化中覺察並洞悉問題的本質,提升我們的體會與思考。在談論建築之時,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到底追求什麼樣的「建築」?我曾不只一次在對外演講時,藉由分享19世紀美國著名的畫家Thomas Cole極具代表性的系列創作〈帝國歷程〉,來引人反思建築。

文/潘冀(建築師)


當風起時⋯⋯

 

風起了,尋夢者 Dorothy 隨著風降臨至一片神秘奇幻的森林 遇見渴求大腦〈brain〉的稻草人, 沒有心〈heart〉的錫樵夫, 及沒有勇氣〈courage〉的獅子, 看似弱小的他們一起合作尋找森林中的魔法師〈wizards〉, 最後每個尋夢者都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桃樂絲Dorothy 也終於回到家。 -來自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啟發

記得這個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童話故事嗎? 故事很簡單,敘述一群尋夢者:離家–尋覓–回家自我實踐的歷程,創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現在是2022年,還有78年才會到達22世紀,相信今年畢業的社會新生們,其一生都將會生活在21世紀裡。21世紀將是座充滿刺激的魔法森林,等著各位建築的新桃樂絲進來探險,那追夢的龍捲風再次吹起了⋯⋯

文/張清華(建築師)


畢業設計 vs. 建築師

 

最近,許多事務所都為找不到工作伙伴而苦惱。前些時的華山聯合畢業展,就看到許多建築師到現場「拜訪」,包括我自己;不只是來看學生作品,更重要的目的還是給有「潛力」成為夥伴的學生遞名片。所謂「潛力」,不見得是作品最亮眼的,而是「適合」於自己的工作場域的。幾個建築師碰在一起,不想多說什麼,只是相互搖頭與苦笑。 人浮於事,粥少僧多,應該為學生們高興。但如果了解現況,會發現學生們恐怕也不見得在乎。根據資深建築系老師的說法,全國近30個建築系,每年千餘位畢業生中,1/3可以進研究所「深造」、1/3沒想要進事務所甚至不想留在建築界、剩下的1/3才成了事務所可能的「希望」。然而,即使是剩下的1/3,有志成為「建築師」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文/呂欽文(建築師)


 

努力存在就是美好

 

「給未來建築師的話」是一個奇特的命題。被要求寫 給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其實更像是試寫給身邊(包括自己)不分年齡朋友的備忘錄。 想多聽聽新鮮人充滿想像的想像。好想活長一點,陪他們一起,參與更久之後越來越美好的臺灣。 唸建築一下就過了40年,心中知道是多少人的付出,才讓我們有機會用設計、用空間的證據來回報⋯ 要處理的,因為夠大,有機會邀喜歡的人一起過;持續把大地也當成業主、耕耘比個別生命還久的家園;不瞎忙、不虛度,歡喜和以前、和以後的同伴相遇。 新時代孕育新能力,自己學不完、吃力、不曾做過的很多,但也不曾焦慮。各位會到處貼圖、主動做大模型在明顯的地方吸引討論。 謹慎開放不役於條件⋯沒有各位的體貼付出,再有想法也可能完全動彈不得。 很多時候「老師」拋出來的只是對本質的好奇,是心願,是懺悔,或甚至只是求救。現場的關鍵和執行者的情緒多年來都依賴各位的提醒。 要衝撞而且構築比我們「大」很多的新世界,需要各式各樣的付出,各位有一天會比我更愛上替將來留下空白。

文/黃聲遠(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