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

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

Master of the Century I.M.Pei

Architecture is formed through a developmental procedure, no personal style should be forced over it. Originality comes from solutions for time and space, and its perfec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endless progress.
/ By Huang Chien-Ming

 

1935年8月13日,柯立芝總統號輪船自上海經日本航向舊金山,船上有一位18歲的少年-貝聿銘-憧憬著新大陸,8月28日登陸舊金山天使島,接著搭上火車奔赴東岸,璀璨的生涯就此展開,未來的美國夢造就了世紀的建築大師。

初抵賓州大學的貝聿銘,對於法國學院式著重繪圖的建築教育不滿意,只待在賓大兩週,就轉學麻省理工學院。在民國初期,賓大建築系是培育中國建築師的搖籃,對中國建築有極深遠的影響。相對之下,著重工程的麻省理工雖然留學建築者不如賓大多,但畢業自麻省理工建築工程系的第一位中國學生關頌聲,回國後成立基泰工程司,對中國建築之貢獻不可輕忽之。受建築學院院長艾默生(Ralph Emerson,1873-1957)的鼓勵,貝聿銘從建築工程領域轉至建築設計。麻省建築學院創立於1932年,艾默生出任首屆院長,直至1939年,任內他將建築領域擴大,增設都市計劃系,使得建築不單只著重設計,還關切公共政策與社會等課題。按貝聿銘的自述,在校期間他在圖書館自修,從英國出版的建築評論雜誌(Architectural Review) 吸收舊大陸的新建築,其中以柯比意的建築最具新意。「幾乎我一半的建築教育受益於柯比意的書。」1935年11月紐約現代美術館邀請柯比意至美國訪問,艾默生院長特請柯比意到波士頓,柯比意逗留兩天,在波士頓建築協會發表演講,「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這是最重要的兩天…」貝聿銘如是說

文、圖/黃健敏